《烟台晚报》诞生之时,女儿刚刚4周岁。她去的那所幼儿园,是她爸单位自己办的,就在青年路北侧,每天下午5点钟她爸下班去接孩子,女儿就坐在爸爸的大金鹿自行车的前梁上回家。
我家住在青华街。过了青年路和南大街的十字路口,往南一路上坡,老公便下车推着走。一开始,没有晚报时,老公每天会买包长生牛奶给女儿拿着慢慢喝。后来有一天,突然发现烟台竟然也有晚报了,有很多卖报的老太太在路边举着报纸叫卖。付了钱,卖报老太会把报纸折个角,递到坐在车前梁上的女儿手中。她爸几乎不用怎么减速,就完成了这个买报的过程。每次,女儿也很自觉地伸出小手来,接住报纸。
有一天晚饭后,老公突然很神秘地对我说,丫头今天在自行车上嘟嘟囔囔地读报纸,好像她认识很多字一样。“是吗?”我有些兴奋,立刻找出当天的晚报,把女儿抱到腿上,让她给我读一读。
女儿看了看我,有点莫名其妙,顺着我指的,她轻轻地读了起来。居然是真的!她几乎可以把一大篇文字完整地读下来,偶有不认识的字,她也会猜着读一半或者干脆自己编个发音,比如,她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险”字,就读成了“脸”。总之,她读得非常好,认识的字远远超过我对她的估计。
从她很小开始,我给她读儿歌或故事,都是把她抱在怀里用她的小手指着字读,很多儿歌的字她几乎都认识,马路边所有的招牌她也几乎全部可以读下来,每次和我们出门,她走一路读一路,不厌其烦。我知道她认识很多字,但多到可以读晚报,则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因为晚报毕竟是个时效性强、五花八门的“文字大排档”,她可以读下来真的不简单。
这个发现,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对她教育的热情。那个周末,我立即带她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堆文字故事书。女儿喜欢得不得了,抱着看个没完。为了考察她的读书效果,我让她把每本书的故事情节大概讲给我听。她记忆力超强,很多故事都记得很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上准确无误。从此,知识的大门对她打开,读书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到上小学时,她书架上的书已经换了好几茬,很多书都被她翻破了。
爱读书,性格沉静,耐得住寂寞,从执着于一本书到执着于一件事,再到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女儿逐渐从一个四岁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即将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读书一直是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这,都跟最初那张《烟台晚报》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不是那天老公偶然对我说起女儿读报的“奇迹”,也许我们就忽视了她对知识的渴求,错过了对她进行读书训练和强化培养的机会。
2008年,女儿参加高考,而她在高二时就参加了美国高考SAT1和SAT2的考试,分别考取了2170分和2370分的高分(满分2400分),托福考了103分(满分120分),被美国多所大学录取。后来,她选择去了一所非常注重理科教育的美国最古老的女子大学———MOUNT HOLYOKE COL-LEGE(曼荷莲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她的成绩几乎全A,又打算攻读博士学位,所申请的像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马里兰大学等12所大学研究生院全额奖学金,现已全获录取。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喜欢读书。而十九年前的某一天,她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前横梁上,突然间嘟嘟囔囔地读《烟台晚报》,这可以看作是女儿爱上读书的缘起。
人生就是这样奇妙,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吗?我知道,女儿的成长更多是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得益于老师的培养和父母的鼓励。但对《烟台晚报》,我们永远心存感激,永远怀着一份深深的情谊。
马淑鸿
新闻推荐
标题:《重卡侧翻一地化肥》晚报12版报料人:李先生30元以上报料奖由美国进口美科夫系列健康食品提供。请报料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7日之内到烟台日...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