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孝”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短时间容易,长期坚持难。姜守妹,一名普通女职工,用自己的爱心,侍奉一对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在街坊邻居间被传为佳话。提起姜守妹孝亲敬老的事迹,凡是她住过的地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年迈的养母逢人就夸:“多亏了俺的好闺女,要不然我活不到现在。”
◆伺候瘫痪父亲终老
姜守妹14岁时,养父母把她从农村领到烟台市,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姜守妹和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养父母,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
在3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她一直与养父母相依为命,特别是她长大成人后,丝毫没有因为非亲生这一事实,而“埋怨”自己的父母,而是把更多的爱,倾注到这个家里,用更多的爱,来回报养育自己的父母至亲。姜守妹孝敬父母的点点滴滴,街坊邻居们都看在眼里。
1993年,年事已高的父亲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必须有人照顾。母亲的身体也不好,照顾父亲的责任,自然落到姜守妹夫妇身上。姜守妹给父亲喂饭喂药,翻身洗身,端屎倒尿,只要她能做到的,她什么都做。夏天热,守妹把父亲搬到通风凉快的地方,再在床上装台微型电扇纳凉。冬天冷,她把父亲的床放在朝阳的地方,让父亲能经常晒太阳。她和与丈夫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老人,不分白天和黑夜。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姜守妹几年来,一如既往地细心照料父亲。此举更是深深地感动了丈夫,丈夫打心眼里钦佩妻子,佩服她有一颗善良的孝心。父亲病逝后,姜守妹更是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母亲身上。
◆照着菜谱给母亲做饭
在公司里,姜守妹是一名普通职工,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上有老,下有小,买米烧气用水,油盐酱醋样样都要钱。她和丈夫从不舍得添件新衣,但对老人却很舍得花钱。每逢换季,她都会给母亲添置一两套衣服,买双新鞋。
平时,还经常把几十元钱塞到老人手里,当零花。老人节约惯了,总是说上次给的钱还没花,推辞不收。姜守妹就悄悄把钱放在老人的床头抽屉、衣袋里。母亲疼爱女儿,动不动就和女儿说:“你再别老是给我操心了。你把我照顾安排得那么周到,还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
为了让母亲有一个好身体,姜守妹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着老人到街上走走,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她就赶紧给送医院看病诊疗。2008年夏天,母亲因病住院,姜守妹日夜守护在病床前,端茶倒水,喂药喂饭,精心护理。在场的医生、护士,同室的病友,无不动容地说:“你真福气,有个大孝女!”
姜守妹结婚后原来不和父母在一起居住,为了方便照顾父母,她将父母接到自己家住。为了把老人的生活照料好,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姜守妹就是按照老人的膳食书谱,合理调配母亲的饮食,每天早餐换着花样吃,中餐晚餐,多样调理搭配营养。
老人怕吃油腻,她就给老人单独炒菜,并尽量安排每天少吃多餐,以免增加老人的胃肠负担。老人逢人便说:“守妹是最孝顺的女儿,就是亲生骨肉也赶不上。”至今母亲已年近八旬,但仍然是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越活越结实,越活越舒心。
姜守妹的言传身教,更是影响了下一代,她的女儿也懂得尊老敬老。平时吃饭,她总是先给老人盛汤盛饭,帮着照顾老人。每当节假日,全家人就围在一起唠唠家常,听听老人讲讲百年家史,享受天伦之乐,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无比幸福。
每当这时,老人总是合不拢嘴地说:“我有子女照顾,有儿孙的孝顺,心情好得很,能活到100岁。”姜守妹夫妇听到四邻的称赞时总说:“孝敬老人是我们晚辈应尽的义务。”
姜守妹是一个平凡的人,对父母所做的,也都是平平凡凡的小事,但是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平凡琐事,令人折服,赢得人们的尊敬。我们都应该以她为榜样,学习她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行,深怀尊老敬老之心,常施爱老助老之举,尽力关心和帮助老人。促进孝亲敬老社会氛围的形成,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为创建和谐烟台首善之区作出贡献。
·本版撰文:YMG记者方春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宋晓娜通讯员王琦超)记者昨日从莱山区住建局获悉,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加快旧城区改建步伐,依据市区总体建设规划,莱山启动劳动技校区片的房...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