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小记者们感受着烟台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同时也开启了继烟台市博物馆、烟台大剧院和烟台市图书馆之后,“龙吟新春,烟台晚报小记者文化之旅”的第四站活动。
正是在这里,小记者们记录着历史、感悟着历史,并仿佛回到了那些男耕女织的岁月……
240名小记者涌入群艺馆
“请小记者们排成两队,保持安静……”烟台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面对如此庞大的小记者阵容有些意想不到,好在小记者们表现出色,没有给工作人员带来太大的麻烦。
在240人的小记者队伍中,来自开发区实验中学的小记者就有85人之多。“都是我们初一和初二的学生,”开发区实验中学的带队老师于剑斌的脸上满是汗水,“虽然人数众多,可是我们还是觉得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为了让同学们发挥集体优势,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再累,于剑斌也感到欣慰:“这里展出的民俗展品,同学们可能见也没有见过。”而为了这次能够让所有的同学安全抵达目的地,于剑斌发动起了学生家长:“我们把孩子们分成很多组,一部分由我带队,另一部分,则是委托家长护送。”
学生是安全抵达了,可是接下来的事情,让群艺馆的工作人员着实头疼了一把。因为展览厅的场地不大,小记者们被分成了6个小组,每组40人。群艺馆副馆长张硕、黑强也亲自督阵,这才确保了活动的有序进行。
赞叹劳动人民力量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胶东大地,承载着先辈的情感,体现了具有胶东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是齐鲁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烟台人民永恒的精神家园。”一进展览厅,现场的解说员便开始了自己的工作。而小记者们则用啧啧的赞叹声作为回答。
莱州草辫、蓝关戏戏装、掖县滑石雕刻作品、烟台剪纸……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奋劳作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
而颜色鲜艳、惟妙惟肖的胶东花饽饽成了小记者们的最爱。“太漂亮了!”小记者们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在饽饽面前久久驻足。“我之前只在报纸或者电视上看到过胶东花饽饽,现在近距离观察,感觉真的不一样。”来自万华小学的徐佳琳告诉记者:“我之前曾经了解过,胶东花饽饽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看着眼前这些栩栩如生的‘工艺品\’,我真的很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灵巧。”
看着兴致勃勃的小记者,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也欣慰地表示:“让他们看看这些作品还是有好处的,保不齐数年之后,他们其中就会有人从事这其中的某一职业。”
84岁盲人成小记者偶像
在参观过程中,84岁的胶东大鼓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志部俨然成了小记者们心中的偶像。要知道,他可是一位盲人艺术家。
“王志部的师父用了一生时间研究胶东大鼓,于1993年去世时传给了他。而这些乐器,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解说员的讲解让小记者们佩服不已:“木制琴杆为半圆形,其平面为指板,琴身全长约九十五厘米。木制共鸣箱呈椭圆形,长约二十二厘米,宽约十九厘米,厚约七厘米。以蟒皮鞔于腹背两面,琴面中央置琴码。琴头部为扇面铲型,弦槽两侧共置三轴,各系丝弦一根。”
小圆鼓、日月板,看着这些比自己年龄大出几倍的古老乐器,有的小记者已经忍不住想用手去感受一番。“这可不行。”工作人员赶忙制止:“这些都是文物,千万不要用手触摸。”小记者吐了吐舌头,可是目光还是没有离开这些乐器。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厅珍贵实物的展示,旨在唤起全社会的共识,让大家都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活动中来,从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烟台大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彩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传承,让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灿烂,为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贡献一份力量。”烟台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解维力说。
YMG记者刘晋通讯员田昆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在芝罘区青华社区的2000多户居民中,传颂着社区民警王雪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王雪强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把社区每个人都当成“家人”,用自己那颗热情真诚的心,关爱着“家...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