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笔者在跟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交流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来自临沂的老苏和妻子,租住在幸福附近,在烟台从事废品收购生意多年。平时县市区有些生意,夫妇俩还要经常下乡,因担心回家晚了女儿被锁在门外而常到学校送钥匙。可是,今年春节过后,读四年级的女儿开始反感他们到学校,非要父母给她配一把钥匙。原因很简单,每次老苏夫妇去学校,同学们都会用异样的眼神看女儿。而据笔者进一步了解,在市区一些中小学,很多外来务工子女,都不喜欢父母到学校探望。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表面看跟职场没有多大关系,但细思量,却涉及到职场流动性和稳定性。事实上,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拖家带口来到城市,并非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和环境。只要孩子成才,他们再苦再累也心甘。假如孩子在城市没有融入校园和课堂,其父母打工的决心和信心,就会为之动摇。当越来越多的父母,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离开城市,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近年来,对于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很多基层政府颇为重视,降低或者取消借读费,加强相关学校建设等等一系列人本措施,温暖了务工人员的心,激励他们在城市建设中再立新功,值得肯定和称道。但是,教育并非只是有书读就万事大吉,要想培养出人才,还需要在细节上下足功夫。外来务工子女不愿父母到校探望,折射了学校心理教育的短板和不足。
外来务工子女家境贫寒,求学他乡,那颗幼小的心灵,本来就敏感脆弱。他们的父母,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也不懂得心理疏导,因此这些孩子尽管每天都坐在课堂听讲,但是内心往往不如面孔上那般平静。老师或者一些城市同学不经意的行为和话语,如零花钱、过生日等物质条件方面的差异,就会在他们内心掀起巨大波澜。敏感本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但敏感过度,就是自卑。
试想一下,怀着自卑心理学习生活,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吗?假如教师只注重教学上一视同仁,而不针对两个群体心理特征因人施教,这样的教育,很难将外来务工子女培养成才。事实证明,不少外来务工子女,因为心理“水土不服”,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甚至成为问题少年。这种教育的遗憾,直接带来了职场的波动,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得很好,但最终为了子女的教育,还是忍痛辞职,远走他乡。
鉴于此,无论是有关部门还是教育机构,都有责任和义务从上述案例中举一反三,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帮助他们驱除自卑,健康成长,从而助推人力资源市场的良性运转。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董方义通讯员王建付青华摄影报道)昨天是清明节假期最后一天,祭扫人流车流达到最高峰。清早7时许,记者现场发现,成千上万的市民已经涌至位于机场路上的...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