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晚报,是在二十年前。那时,我在单位分工宣传工作。一天,偶然发现日报中夹着一份《烟台晚报》试刊号,细细读来,被它新颖的办报风格所吸引,便留意起来。记得晚报出了几期试刊后,才正式推出了创刊号。由于近水楼台,我得以天天阅读,被它深深地吸引。二十年来,我经历了它由隔日报到周五报到日报,由四开四版到四开八版到如今厚厚一摞的成长变化,与它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最初的喜欢,直至今日的迷恋。
由于我与晚报的亲密接触,诱发了我的试笔冲动。1994年3月底,怀着忐忑的心情,生平第一次给报社投去了我的处女作《书将终身伴随着我》。寄出后,期待之余,也做好了投不中的思想准备。不想几天后,经过编辑的删改,这篇小文登载在了1994年4月6日晚报的“夜读”栏目上。虽然只是个豆腐块,却令我尝到了作品变成铅字的喜悦,让我有了继续试笔的信心。这年7月11日,我的另一篇小文《我与朋友》只字未改地登载在晚报的“生活”专栏上。从此,我对晚报的感情更加深厚。
后来,我调入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更加忙碌,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几乎没空写文章了。即便如此,晚报仍是我割舍不下的爱。新单位没有订报,我便自费订阅。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手捧晚报,心绪宁静;遨游其中,便觉其乐无穷。偶得闲暇,我会把平日觅得的好文章剪辑下来,黏贴成册,哪怕只有一段好的语句,我也用专门的本子把它摘录下来。至今时常拿出来温故,念念不忘。
读晚报,不但能读到国家大事、地方新闻、人文历史、家长里短,甚至,就连读报缝也能读出收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股市兴起,我虽工薪一族,也对这新兴的投资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试一下。那时,买卖股票,必须到营业部看盘、填单、交易,而我要上班,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只能委托别人代劳,可买卖的点位却要自己掌握,怎么办?晚报报缝中登载的股票行情,便成了我每晚关注股市动态的唯一渠道。还别说,即使不能跑现场,但仅凭晚报报缝的信息,我还真摸准了行情,有了不错的收益率(虽然本金不多),着实让我心里美了一阵。那种喜悦,是如今坐在家里上网看行情,动手点鼠标所体会不到的。
1997年,父亲八十大寿。儿孙们送吃送穿,礼物堆成了小山。我就犯了踌躇,送点什么礼物好呢?父亲识文断字,喜欢阅读,且耳聪目明,身体精神都很好,只是一生节俭,不舍得花钱。对!我就给他订一份全年的《烟台晚报》,送父亲一份精神大餐。当我把订报单据送到父亲手里时,分明看到了他满脸露出的欣喜表情。从此,阅读晚报成了父亲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年年续订,直到现在。
如今,我已退休,晚报仍然是我每年必订的报纸之一,“烟台街”、“文学角”等版面是我的最爱,更因为我是胜利区片的居民,晚报新增加的“今日芝罘”版块,也成了我每日必然关注的内容,还有那常常登载的精彩短论也为我的摘录本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晚报登刊的旅游信息、讲座消息、文体活动等,也为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按图索骥,我参加了很多有益身心的活动,受益匪浅。真是一报在手,啥啥都有。晚报如我的神交朋友般每日伴我左右,我陪它、它陪我,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相信今后的岁月有了晚报的陪伴,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陈丽娜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隋媛)为促进烟台市少儿民乐艺术的繁荣发展,着力打造一支在烟台市具有示范作用的一流少儿民族乐器团队,烟台市群众艺术馆经过公开、公正的招考...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