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见过《烟台晚报》,但对她从熟悉到热爱,是六年前才开始的,后来我更成为晚报的新闻通讯员和副刊的热心作者。这一切皆与我父亲有关,晚报成了我们全家的精神家园,每当捧起她,就想起了我已故的父亲。
父亲退休后,没有什么嗜好,唯喜下象棋,又因为棋艺太臭,在门口的老头队里也排不上号。退休后无所事事的日子里,内向的父亲很是失落。我想给父亲订份报,最后父亲选择了《烟台晚报》。
从那以后,每天父亲戴着眼镜读报,读得很认真。连报缝里的广告父亲也不放过,每天送报的投递员来了,父亲总是面露喜色,与母亲拌嘴也少了,待在家里对外面的事也不再陌生了,我们兄妹回家说话,他也有共同语言了。我为这份报纸给父亲带来的可喜变化而暗自高兴着。
父亲手里的报纸多了,没事时我也随手翻翻看。慢慢报纸上的信息就在脑子里有些印象。一次给单位写一份重要上报材料,脑子里突然想起晚报上有些信息,正是我需要的内容。因急于上交材料,我就打电话问父亲,说不出题目,就说个事件的大概过程,没想到父亲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有关内容。我吃惊父亲的记忆力,父亲也为能帮上我而很有成就感。
由此,我对报纸又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一份优秀报刊会给人们送去最新信息,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同时,也是读者的良师益友,成为启迪人生的路向标,《烟台晚报》就是这样一份报纸。
每次回家与父亲的家常话总是与《烟台晚报》的内容有关,一些生活小常识父亲随口道来,不出门的父亲天下新闻也能娓娓而谈。可是不久后,父亲因急病去医院,不到两天突然过世了,在清理父亲遗物时,我看到一直不让母亲当废纸卖的旧晚报,父亲按月份整理订装,几乎没有缺失。缺少的只是一些保健常识,被剪成了“窗口”,父亲钉了个保健常识剪报册,这是他为母亲身体健康留下的。对一些资材性的文章,父亲还用笔划了线,我想是父亲给我做的标记,已经去世三个多月的父亲,在我看他的报册时,突然又让我失声痛哭起来。
由于我对报纸的关注,我也逐步熟悉了新闻的写法,想试探着给报纸投稿。一篇报道民生的新闻消息是我的处女作,在晚报上刊登了。我有点激动,多么希望父亲能看到他喜爱的报纸上,有儿子发表的文章呀。我把那张报纸在父亲去世的“百日”烧在父亲的坟前,我对家人说:“父亲爱看报,给父亲份晚报看看。”我心里是以此寄托对父亲的哀思。
从那以后,我给报社的新闻稿件越来越多。后来,我又学着往副刊《文学角》和《烟台街》上供稿,几年下来也有几十篇文章见报。我因此被从单位一线岗位调到机关,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专职新闻工作后,我一年在各级报纸上发新闻稿件380多篇,获得行业新闻宣传奖,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我真没想到,一张报纸会对我的工作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现在我也养成了看《烟台晚报》的习惯,深深被报上的内容所吸引,从中也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晚报的新闻,关注民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说老百姓想知道的事,为百姓执言,弘扬社会新风尚,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李金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魏文杰通讯员刘月明)6月1日晚19点18分,在天马栈桥,由烟台市红十字会和烟台晚报主办的“凝聚人道力量关爱重症儿童”公益募捐晚会正式开始。...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