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说,妈妈安心去工作吧,我不想你;
同事说,晚上12点半发给她的邮件,1点半就有了回信;领导说,她皮鞋的“哒哒”声表示又开始工作了。
……
她就是于红绫,现任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局长、烟台市青联常委。2008年12月烟台高新区设立,于红绫调入高新区科技局,带领团队“二次创业”。“我们是这里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我们不能说‘不\’。”凭着这股韧劲,于红绫成为高新区科技战线的“领路人”。
“我代表的是高新区,我不能说‘不\’”
“长途跋涉‘驻扎\’北京,为了烟台高新区能够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想过困难吗?”
“陌生感、焦虑感接踵而至。但我代表的是高新区,我不能说‘不\’。”于红绫说。
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于红绫受任去科技部挂职。对于于红绫来说,这并不是一件易事,“当时高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努力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的行列。”带着任务,于红绫出发了。
40平米的出租房里,于红绫经历着最“煎熬”的时刻。“出了门,我代表的不光是我个人,而是整个高新区的形象。所以,必须要尽快熟悉业务,才能得到信任,才能敲开‘升级\’大门。”不负众望,在较短时间里,于红绫已能独当一面,全面负责科技部外宣工作,先后承办大型宣传活动30余次。随后,又代表科技部办公厅,全程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验收—生态保护专家行专题活动的组织宣传工作,两个月时间辗转了十八个省市,途经海拔五千米的阿尼玛卿雪山、甘肃泥石流重灾区等艰苦危险地段。
在烟台高新区升级的关键阶段,于红绫先后与科技部主管司局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沟通汇报60余次,在北京和烟台之间架起一座了解与信任的桥梁。2010年9月26日,烟台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在当年全区年终考核表彰工作中,于红绫获得高新区唯一新区建设特别贡献奖。
“不仅为企业牵线搭桥,还要一路扶送”
“科技局主要为企业提供政策、管理服务,你怎么会想到为企业‘牵线搭桥\’,服务上门?”
“为企业服务是原则,不仅要牵线搭桥,还要一路扶送。”于红绫说。
2011年,于红绫从国家科技部挂职结束回到烟台。
当时,高新区科技工作尚在拓荒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只有2家。“我在科技部工作过,所以这方面的信息很畅通,紧扣国家发展的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主线,在高新区不断引进发展高精尖技术企业。”两年后,在于红绫团队的努力下,目前核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11家。
为了方便企业与科研项目对接,于红绫带领高新区科技局深入40多家企业调研,整理汇总127个企业技术需求项目,组织了近50万字的科技园科技成果汇编和烟台高新区企业需求资料汇编。经过充分磋商,最终24家企业与56个技术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这么短的时间促成大批合作项目,在全国同类活动中是第一次。”科技部高新司巡视员耿战修对于红绫竖起了大拇指。“她不仅牵线搭桥,还会一路扶送。”中国航天513所党委书记沙金良这样评价于红绫。“我们属于央企,与地方科技部门接触少,但是她却主动找我们,并为我们引荐了很多知名科研院所、企业,创造了许多合作发展的机会。”沙金良说,正是在高新区科技局的帮助下,513所在西安进行了两次对接合作。
去年7月,于红绫又成功争取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对接活动第一站放在烟台高新区。“这意味着,一批高层次项目将最先供烟台企业挑选、对接。”于红绫说。此次活动带来了800多个成熟项目,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层次之高、前所未有。
“高新区科技事业就是我第二个孩子”
“传统观念里,女人的家庭职责是相夫教子。”
“孩子是我的,我要看着他一点点成长起来,但作为拓荒者,要像珍爱孩子一样珍爱高新区的科技事业,因为我们和高新区共成长。”于红绫说。
在儿子刘依童的印象里,妈妈是一位非常敬业的人,与“忙碌”为伴。“打电话、发邮件……她经常忙到没有时间陪我,想跟她说心里话都找不到空闲。”刘依童说,即使周末休息日,妈妈也有接不完的电话。于红绫在科技部挂职期间,每隔两个多月才能和家人团聚一次。儿子当时才9岁,“他爸爸也很忙,儿子没人照顾,只能送到寄宿学校。”
也就是那时,刘依童渐渐成长起来。“周末放假时,看着同学们都有妈妈接他们回家,我就想,要是我妈妈突然出现就好了,可是从来没有实现过。其实,我很想妈妈。”为了让妈妈安心在外工作,刘依童“狠心”地和于红绫说,“我不想你,你去工作吧。”而实际上,“这些其实都是假话,我只是不想成为妈妈的累赘。”刘依童说。
新闻推荐
YMG记者孙淼爱情犹如一朵玫瑰花,看似娇艳,却很容易扎人。曾经,小曼以为自己暗恋的大学同学就是这辈子的归宿。可是,没想到因为校花的横刀夺爱,让她的婚姻蒙...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