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阴雨连绵,胶东好像变成了江南。在长岛记者偶然采访了参加砣矶乾隆御砚文化研讨会的故宫博物院杂项专家张淑芬女士。
张淑芬女士在故宫工作几十年,对于杂项尤其是文房四宝有很深的研究,现担任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首席专家,此次是受长岛三宝艺术院院长、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砚雕大师廖芝军先生邀请来参加研讨会的。在研讨会上,张淑芬女士交口称赞砣矶砚,称乾隆御砚有三,一是松花石砚,二是红丝石砚,三就是砣矶石砚。乾隆御砚中,鲁砚就占了2/3,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砣矶石砚产自烟台长岛的砣矶岛,制砚历史悠久,北宋时就是名品,明清大盛。雍正7年,清宫收藏砣矶砚9方,乾隆皇帝后来选中一方亲自试墨,结果发墨如油,乾隆帝龙心大悦,略一沉吟,挥毫题下七言绝句一首,诗曰:“砣矶石刻五螭蟠,受墨何须夸马肝;设以诗中例小品,谓同岛瘦与郊寒。”此砚现藏北京故宫。
春来春去,花开花落,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山东工艺美术大师廖芝军先生终于雕成了高仿的砣矶乾隆御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张淑芬女士在细心把玩廖先生的作品后表示,廖先生高仿砣矶乾隆御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雕工、刻铭、配盒、嵌玉等方面都做得不错。所做传拓也不错,很有文人气息,但是磨工稍欠,希望廖先生还要努力。
记者知道张淑芬女士对《西清砚谱》有很深的研究,因此请她谈谈当代砚雕中继承古代工艺的问题。张淑芬女士认为,继承最好的办法就是摹古,就像学习书法要临帖一样。她甚至倡议要组织当代砚雕家将《西清砚谱》中的砚台全部做一批高仿品,比如端砚仿哪些,红丝石砚仿哪些,砣矶石仿哪些。大伙分一下工,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做一批高仿高档仿古砚,要重视外包装,要配上好的砚盒,许多砚盒上要嵌玉,大部分砚台要刻铭,刻铭要刻得到位,要标上是仿品,打造一批当代高档奢侈礼品砚。这些高档仿品砚是可以上大拍的。
通过摩古,砚雕师才能继承古代的砚雕技巧,才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记者在收藏古砚的过程中发现,端砚、歙砚等名砚基本上都形成了自己的雕刻体系,有自己比较清晰的雕刻制式和风格,而鲁砚基本是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就此问题,记者请张淑芬女士谈谈鲁砚应该如何体现自己的风格?
张淑芬女士同意记者的观点,并夸赞记者对古砚很有研究,所提问题非常专业。随后她侃侃而谈,她认为,鲁砚除了应该向宫廷砚工学习外,还要学习端砚、歙砚等四大名砚的雕刻技巧。她说,鲁砚长期以来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山东工艺研究所的石可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鲁砚做了深入的调查和推广,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石可先生高举起了鲁砚的大旗。可惜的是,在他死后,鲁砚这块文化大蛋糕没有人抓,鲁砚产生了很长时间的停顿,这是非常可惜的。
现在,我们应该借助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复兴鲁砚,可以借鉴山东名人高凤翰先生《砚史》中的一些风格,对砚雕人员进行雕刻技巧和书画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只有砚雕师的综合素养提高了,才能复兴鲁砚。
我想起在古代,许多书画大师都参与了砚台的设计和题铭,如宋代的米芾、苏轼,明代的董其昌、唐寅等,清代的高凤翰、黄任等,近代的吴昌硕等。当代书画艺术大盛,名家辈出,可否像紫砂壶一样提倡文人与民间艺人的结合?以提高砚台的文化内涵?
张淑芬女士对记者的提议表示赞赏。她说,中国文化,说白了就是文人文化。砚文化的内涵是非常深广的。大部分文人用品都是孤品,其增值空间很大,许多人不知道收藏什么,我就告诉他们,就收藏文人用的东西,其中文房用品是首选。砚台又是文房中的老大,所以将来古砚的增值是必然的,这是不容置疑的。
新闻推荐
40名华裔青少年来烟“寻根”, 学习书法、剪纸等中华传统文化
YMG记者程凤通讯员王琪唐千雯摄影报道昨天上午,烟台大学育秀楼,2013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烟台站启动仪式上,来自美国、法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