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笔记
《今晨6点》执行总编辑赵先超
今天起,晨报推出新专版《创业在烟台》(今日A04———05版),这个版块集中报道烟台市政府部门在促进全民创业方面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服务,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创业典型人物以及他们经历的创业启发。我们希望通过专版,在烟台弘扬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型,激发创业热情,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
在很多外地人看来,烟台是人居城市,适合养老。其实,咱烟台更是一座创业城市,从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到中国创新环境十强城市、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全国投资环境四十优城市、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一系列金字招牌凸显的是一座创业城市的拼搏之魂。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74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达7360.71亿元,同比分别上涨10.3%、13.1%。成绩喜人,但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烟台也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繁重压力,尤其三次产业占比中第二产业达60%,三次产业相对较弱。种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经济局面下,烟台市广泛推动铺天盖地式的“全民创业”越发重要。
烟台对外开放后,“全民创业”一直是个热词。第一批“全民创业”潮主要聚集在海防营,外地人为主,从不起眼小生意入手,钉皮鞋、卖火烧、缝衣服、卖小家电,赤手打天下,积下大量财富;第二波创业潮延伸到三站,逐渐形成烟台最大的商业市场;第三批创业潮主要从上世纪末至今,大量个人涉足房地产、汽车、电子、食品等企业领域,形成一批规模庞大的烟台企业家群。
但是,也不得不看到,我们与南方相比创业意识不够浓厚,经济头脑不够灵活,活力不够足、发展不够快。这里面固然与创业者各种因素有关,也与各政府部门缺乏更多的政策和信息支持有关。
前几天听说这么一个案例:一市民看到某区宣传他们的就业孵化基地如何好,赶紧去看看有啥商机,结果发现整座楼都租给几个办幼儿教育的人,哪有地方“孵化”?
我又想起很多年前,我在老家时蹬着自行车去城里卖菜,光骑车就6个小时,到了城里才发现,到处都不是自个的“地盘”,不管在哪里卖,不提前给各路“领导”敬上香烟,不是秤砣被没收,就是秤杆给摔断。
所以说,真正要让全民创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茁壮成长,各级部门不能挂嘴上说说就完,而要正儿八经放下身子,研究普通老百姓创业到底需要啥帮助。创业困难多多,政府能及时在前面“拉”一把;创业矛盾多多,政府能有效在后面“推”一把。
俗话说,创业开头难,难于上青天。现在,有个现象值得警惕,创业之初最需要帮助时,很多小微企业求助无门,而经千辛万苦,逃过很多次被死掉的危险后,企业成名了,政府部门的“锦上添花”纷至沓来。一企业老总就说,他家去年得到政府20万元资金扶持,他说要在5年前20万对他太重要了,那时他求娘娘告爷爷,没能申请到政府扶持,如今闯出了天地,不需要了却送来了。他作为创业者真切希望,政府“雪中送炭”多于“锦上添花”。
市领导前几天在台商会馆等单位调研时说,营商环境核心是政府变“小”、社会变“大”、服务变“优”。通过变“小”让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通过变“大”,拆除“围墙”、打破“壁垒”,鼓励民间资本释放出更大空间;通过变“优”,想企业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加大对各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的惩戒力度,切实把烟台打造成全民创业的成本洼地和政策高地。
“全民创业”的列车已经开启,这不是普通列车,而是崭新的“高铁”,我们相信这次和谐之旅能让烟台快速踏入第四次“全民创业”浪潮。
新闻推荐
畅游烟台迷人海岸线“飞翔”号高速客轮2小时直达长岛, 开发海上旅游100元票价让航线走向平民化
烟台,是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绵延秀丽的海岸线,物种丰富的海产。在今年全国各地普遍高温达到40℃以上时,烟台因其宜人的气候荣登“...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