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作业的时候,救生筏必须安装在渔船上,不要认为捕捞作业位置离岸边近就不需要安装的侥幸心理。”昨日,在开发区初旺渔港,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港监督处在烟台开展了一场“安全品上渔船”的活动。技术人员向100多名渔民讲解了各类救生筏、灭火器和救生衣的质量标准和使用方式。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部门获悉,目前烟台市渔业部门正在给全市800余艘60马力以上的捕捞渔船安装北斗救助系统,年底前将全部完成安装使用,从此渔船在出海作业的安全方面将更加有保障。YMG记者姜晓通讯员李宁黄超摄影报道
渔民安全意识淡薄———
船上有救生设施却不知道咋用
在活动现场,一款新式充气救生筏引起了不少渔民的关注。“这个东西咱船上也有,不过从来也没用过,也不会用,能好使吗?”一位渔民指着一个圆筒状的救生伐问道。其他的渔民也七嘴八舌,但基本上意见一致,“对该设施从来没有用过,不知道怎么用。”为了解答渔民的疑惑,技术人员现场打开了一个救生筏,进行了讲解:“首先打开这个锁扣,然后拉着这根缆绳把它丢进海里,它会自动打开,一旦遇到危险,上面能乘坐12个人。”技术人员边讲解边演示,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救生筏完全打开,里面不仅有药品、干粮、淡水等生存必备物品,还有船桨、充气筒和信号灯等救援必须品。“渔船上配备消防设备、救生衣等设备,按照相关要求,目前已是对渔船配备设备要求的最低标准。一旦遇到险情,这些设备能确保渔船以及渔民的安全需要。”烟台渔港监督处处长王力波介绍,目前烟台市的一些捕捞渔船上配备的救生设施质量并不过硬,还有不少渔民根本不知道这些救生设施的使用方法,一旦出现险情,很难保证足够的救援时间。
过去出海全凭经验———
40多年的老渔民惊叹新设施
57岁的“船老大”初名禹,已经有41年的捕鱼经验。在他看来,航海需要靠经验,一些新设备全都是“搞名堂”。在仔细听取了技术人员介绍的使用方法,初名禹不断点头,兴致很高,说道:“这个东西好,回头把船上原来那些全换了,换成新式的。”如今在他眼里,这些救生设施都是新鲜玩意,但确实必不可少。“过去通讯技术很差,出海后几乎跟家里就断绝了联系,这时候家人只能祈祷天气晴朗。”老初告诉记者,自己年轻的时候出海也遇到过一些恶劣天气,那时根本没有通讯设施,能否平安上岸全凭老船长的经验。“有时候出海时是好天,可航行了几小时后会突然变天,特别是大雾天,对面有没有船压根都不知道。”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的船上才慢慢有了对讲机之类的通讯设施,但是受到距离的限制,这些设施在使用上存在很多盲区。“现在好了,船也大了,木质的也换成玻璃钢的了,船上的各种设施也慢慢齐全了。”初名禹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拥有两艘185马力的钢壳渔船,作业时每条船上会有10个人左右,而且渔船上雷达、AIS防碰撞、北斗救助终端样样齐全。“再配上一个新的救生筏,出海安全更有保障了。”老初乐呵地说。
北斗救助系统来助阵———
800多捕捞渔船年底前安全升级
“目前来说,烟台市的渔船在安全设施配套上是越来越完善了。”王力波告诉记者,烟台市从2007年开始对渔船配备各种安全设备,随着各种设备安装到位,渔船出海作业的安全更有保障。“以北斗救助终端为例,过去使用的是GPS卫星定位,渔船一旦遇险需要船长根据定位系统自己报告自身位置,为救助带来了不便。”王力波介绍,北斗救助终端集合了卫星定位导航和信息发布于一体,通过设备平台,渔港监督部门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目前渔船所处的位置,而且可以通过这个终端向渔船发送各种信息。“一旦有渔船遇险,我们可以从平台上看到离其最近的渔船,并通知他们参与救援。”王力波告诉记者,在海上渔船一旦遇险,最有效的救援方式就是渔船与渔船间的互相救助。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烟台市已经开始对60马力以上的渔船进行安装北斗救助终端,今年还将对全市所有渔船按统一规范标示船名号、船籍港,悬挂船名牌。在渔船识别上,全面推广电子身份证(安装射频识别标签),配备港口、船载射频识别基站及手持式识别设备,对60马力以下渔船配备CD-MA定位手机,60马力以上渔船配备AIS防碰撞终端,确保对渔船的有效识别和实时管控。“力争年底前,全市所有在册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船载终端配备率达到100%,并将渔业安全应急救助信息系统监控平台延伸到重点乡镇和渔港码头。”王力波介绍。
技术人员为渔民示范救生设施的用法。
技术人员为渔民示范救生设施的用法。
新闻推荐
14岁男孩是“三星级义工”, 男孩名叫王渤洋,跟父亲一起做慈善义工团队中还有近70岁的老人,大家为“创文明城市”共同努力
YMG记者汪道霞摄影报道整治环境卫生、协助疏导交通、对不文明现象耐心劝止……在港城主要交通要道以及公园、广场等人群集中的区域,人海中不时...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