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1日和9月5日,教育部连续两次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向社会征求意见,明确要求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减负的声音可谓年年都有,但似乎一直收效甚微,乃至很多家长发出这样的声音:为何越减负越累,什么时候没了“减负令”,或许才是最好的教育。
迎期中考试个别学校前三周停“音美课”
再过两周,市区各中小学将进行新学期的第一次期中考试,记者采访一些学校发现,为了迎接期中考试,学校、家长、学生现在都提前进入到了考试的战备状态,一中学提前三周已经将美术、音乐、环境安全课全部停了,一切给需要考试的科目让路。对此,初一学生家长黄女士表示:“说实话,很不赞成学校这种高压的逼迫学习方式,但家长们也只能私下里抱怨一下而已。”黄女士介绍,孩子虽然刚开始上初中,可从孩子的学习上来看,中考的升学压力已经重重地压在孩子和家长身上,相比小学,初中一下增加到了7门功课,孩子每天在校学习七八个小时外,每天布置的课后作业可谓“排山倒海”来形容,自从上初中后,每天女儿写作业都要写到晚上10点多,如果遇到难题就要熬到11点,一点也感觉不到“减负”。
黄女士表示,孩子周末两天休息,基本一天的时间都在家里赶写作业,其他的时间还要上英语特长班。黄女士表示:“现在升学的压力,过早的都压到孩子身上。”繁重的学习压力和每天过长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每天的生活都很紧张。
减负重在课堂高效不能靠“题海战术”拼成绩
说到“减负”,普遍认为只是单纯的减少作业量。“减负减不下来,很大一个原因,是家长。采访中,很多家长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别人家的孩子都拼命做题目、上课外培训班,我能放心让自家孩子歇着吗?”事实上,减负令下,最响的声音正是来自于我们的家长。但最矛盾的也是家长,“现在考试压力那么大,中考、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要学得扎实,作为家长,其实心里挺煎熬的。”
对于如何“减负”一些校长也直喊无奈,一担任了9年初中学校的张校长说道:“要有好生源,学校就需要有好的升学率,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生源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学校生存的命运,对学校而言,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反复训练、考试施压。生存的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给学生多布置作业,其实,老师也很累。”
毓璜顶小学校长王洪利却给出了另一种观点:“不是学生不写作业就减负了,关键是如何布置作业。必须减少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让学生做能起到提高、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在王校长看来,减负应该从课堂抓起,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消化,提高效率,也就是现在市教育局一直提倡的“和谐高效课堂”,而不是让学生课下搞“题海战术”,靠拼时间“熬”出好成绩。
市教育局严禁布置超量作业违规将被查并处罚
“初中作业多、课业负担重在全国是普遍现象,烟台也不例外。”市教科院初中室主任刘永平介绍,这和目前竞争激烈的“中考”有关,在某种程度上,考高中真的比考大学还难,因为无论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怎么提高,从整体上讲也只有一半多一点的学生能考上高中,导致部分学校、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重。
对此,去年年底,烟台市教育部门制定了《烟台市初中作业基本规范(试行)》,首次专门出台初中作业基本规范,针对学生作业实行监测、公告、问责制度,将作业评价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体系。明确要求初中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节假日及寒暑假每天作业总量不超过2小时;严禁布置超量作业,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市教育局每学期都针对学校布置作业情况进行抽查,对违规学校将进行处罚。
要求精选作业内容,让学生做有意义的作业,作业设计要立足课程目标,把握好教学重难点,紧扣教学进度和学习内容,提高作业的针对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性、实践性及其他提高自身素养的作业。除书面作业外,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作业,包括观察积累式、动手操作式、搜集整理式、劳动服务式等形式的作业,提倡布置适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作业。并要求老师必须全批全改,不准让学生“代批”作业。YMG记者李京兰
新闻推荐
10万助学金送贫困学子, 烟台市一企业慈善公益基金走进校园传递爱心
本报讯(YMG记者慕溯通讯员单伟伟)当鲁东大学文学院学生宋丽秀接过由一家集团捐助的慈善助学基金时,她说,一定谨记这份恩情,努力学习,回报帮助过她的人。昨日上午,该...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