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80后,经济条件优越,但他却没有贪图享受,而是倾心于奉献社会,帮助他人。
2009年12月,他与几位热爱公益的朋友一起,建立了“梨城春雨”网友群。在他的带领下,三年来,“梨城春雨”由创立之初的20多个人发展到600余人,成为梨乡莱阳家喻户晓的优秀志愿者群体,组织志愿活动50余次,足迹遍及莱阳城区、乡镇的大街小巷。
投身公益,把爱汇聚成河
“我们像一粒尘土,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却又随处可见;我们像一颗种子,分量很轻,深埋大地,却又郁郁葱葱。我们不知道未来的路是否阳光笔直,但我们始终不渝当初自己的选择。”这是烟台莱阳“梨城春雨(微尘)”志愿者对自己做出的注解,更是于文强的心声。作为“梨城春雨(微尘)”的发起人,三年来于文强身体力行,跟队友们一起集小力汇大爱,将真情遍洒梨乡,“余心之所善,虽九死犹未悔”。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天下之大,有你、有我、有他,把点滴之力汇聚到一起,就能形成爱的海洋。”在于文强的眼中,给予和付出同样是一种幸福。“这个世界上有太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少抽一盒烟、少打一次车,汇集到一起,就能帮助需要的人解决不少的困难。”
在于文强的感召下,“梨城春雨(微尘)”志愿者团队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人,成员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人士,源起于网络,传播着人间大爱。“微尘”,于文强把自己比作大千世界的一粒尘土,虽然平凡,却可以在需要的地方默默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活到80岁,还做志愿者
于文强说,第一次组织的“梨城春雨(微尘)”志愿者活动是蚬河两岸环境环保活动,20余名志愿者全部到齐,大家齐心协力清理河畔的废弃品和生活杂物,干劲十足。然而,他们的举动,在市民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很多人甚至投以不解的目光:一群风华正茂的姑娘小伙,大冬天的闲着没事,跑到蚬河边上捡垃圾。于文强没有解释,在他看来,无声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一次活动,两次活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走近了于文强,走进了这个“服务梨城,无私奉献”的群体。
如今的“梨城春雨(微尘)”志愿服务网友群在于文强的带领下,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个QQ群和一个手机飞信群,涵盖助残敬老、爱心奖学金、环境保护等七大项目组的优秀网络志愿服务群体。每周日坚持开展活动,春夏秋冬,从不停止,在梨乡大地上已经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了帮助患白血病的小房署、小子媛和赵子婷,于文强和他的“微尘”志愿者队友们捐助并筹款六万余元,为他们治病。关爱特殊儿童,为特殊学校募捐9999.2元,为聋哑学校捐赠价值4000余元的餐具及生活用品……诸多公益活动,不胜枚举。“我一个人做不了多少事,公益靠的是大家。”于文强说,无论哪个成员提出活动方案,只要有益于社会,多数成员支持,就立即行动。
今年1月23日,为了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于文强和他的队友们又踏上了送“爱心奖学金”之路。“我们现在尽自己的点滴之力去帮助这些孩子,希望他们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志愿者,去帮助别人。我会一直坚持,活到80岁,我还是一名志愿者。”大爱无声,大象无形,于文强这位无私奉献的年轻志愿者,带领着他的团队,把爱的种子洒向了梨乡的每一个角落,种进了梨乡人民的心里。
■记者手记
给予和付出也是幸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歌曲《爱的奉献》中人们熟悉的歌词。
“给予和付出同样是一种幸福。”这是于文强的人生信条,在这种大爱情怀的感召下,他利用网络,“组建“梨城春雨”志愿服务网友群,利用休息日、节假日组织活动,无论春夏秋冬,从不停止。于文强和他的志愿服务队,只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更多的人传承志愿精神,弘扬人间大爱,从而凝聚起全社会爱的长河,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付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就能够点燃生活的希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用实际行动付出爱,温暖他人。
于文强在做公益活动
新闻推荐
■在您身边2013年4月1日,烟台日报新推出的重磅党报品牌栏目“潜察烟台”登陆日报头版头条,一篇以报道东部新区建设的《起步区的春天》,让港城读者...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