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夏丹
这个世界有太多怀揣梦想去闯荡的年轻人,赤手空拳、单枪匹马、白手起家,但是并非每个创业的人都能成功,只有那些在创业道路上坚定目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结合自己长处而敢于奋斗的少数人,最后才能真正登上创业的高峰,而大学生潘廷富就是这少数人之一。
失地农民子女步入创业路
2006年7月,即将服装专业科班毕业的潘廷富,心里有个清晰的目标: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为了这个梦想,他毕业后扎进了当地最大的一家高端品牌服装公司———红领集团,在那里他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4年后,他毅然拒绝了红领公司的高薪挽留,决定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踏上实现自己梦想的征程。
辞职后,潘廷富拿着自己这几年攒下的辛苦钱回到家乡———烟台开发区。作为开发区失地农民的子女,在古现劳保所工作人员的支持下,他积极参加了地方劳动部门举办的免费创业培训,不错过任何一次培训课程,充分了解到政府给予创业人员的各项优惠政策。经过市场考察,2010年8月。他在彩云城租赁了60余平米的小屋,经营起自己的第一个服装店———开发区游猎服装店,并非常有前瞻性地注册了自己的服装品牌“ULER”。创业初始选择这个项目,潘廷富是胸有成竹的,因为他知道衣食住行是百姓所需,加上自己有服装专业的功底,以及他对服装销售的独特视角,更让他运筹帷幄,信心十足。
3年达到月营业额几十万
潘廷富开店伊始,就想着怎么把店当成公司来开,他每天想的问题就是如何生存以及如何发展,如何做成整条街生意最好的店。但开店也不容易,选址、装修、上货、陈列、店务、财务、销售,第一年里,潘廷富既是老板又兼职着财务、店员、搬运工、送货员的角色,一天平均工作14-15个小时,但是再苦再累,潘廷富都没有一丝放弃的念头。他把经营目标分成两段:前三年,做好零售,顺路批发,走批发加零售的路子;后三年目标是做好批发,顺路零售,做到批发价零售。在实际创业中,他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毕业后几年的工作经验相结合,走出一条自己独有的经营模式。第一年下来,潘廷富的店面即实现扭亏为盈,实现销售收入26万元。
第二年,潘廷富准备探索走“实体店+网店兼营”的模式,但是当时已将上年的营业利润大部分投入到服装的贴标生产上,开网店缺少必要的流动资金,这时他想到了创业培训时学到的小额担保贷款。在向古现劳保所寻求支持时,全体员工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为他担保的责任,全套手续由工作人员代办。2011年8月,短短的15天时间就为潘廷富成功获得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2012年8月获得二次续贷;贴息近3500元;2012年11月又帮他申请获得创业场所租赁补贴和一次性创业补贴1.1万元。同年,开发区劳动就业办公室将潘廷富的游猎服装店作为创业重点扶持对象,帮他解决经营、管理困难。
三年时间过去了,潘廷富的小店资产也从最初的几万元翻了十几倍,每月几十万营业额,客户遍及北方7省,员工及第三方支持人员达到几十人。
每一日你都要更积极
2012年年末,潘廷富在开发区繁华地段租赁了320平米的展厅。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销售渠道和经营管理的问题成了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为此,他积极主动与创业辅导专家团队进行沟通,在经营模式和销售方式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组建了自己的专业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针对“ULER”,高端品牌专设了店面经理,负责店面陈设以及对零售和批发客户的服务管理;在销售策略上除了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外,增加了电子商务部分,由专门的团队负责;在产品设计开发上和供应商共同开发,共赢合作,建立了稳定的货源渠道,而潘廷富则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把控整个企业发展的方向。
同时,潘廷富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事业和团队是“鱼与水”的关系,团队的专业、员工的敬业,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为此2013年他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在生活上为团队员工提供了条件优越的宿舍,优厚的福利,在工作中提供了各岗位的相关培训,同时也邀请创业辅导专家给予职业指导,让团队成员与企业共同发展。
在创业这段路上,潘廷富信奉一句话:每一日你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你都要更积极。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所以潘廷富始终坚定着自己的目标,抓住市场机遇和挑战带来的商机,借助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不断挑战着自己,激励着自己……
新闻推荐
烟台五中初四三班周武学有些记忆是用来遗忘的,有些记忆却是用来珍藏的。今年夏天来得似乎有些晚,初夏的季节秋风萧瑟。体育课上无聊,我便寻着块石凳坐...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