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曲彩云
昨天,老市委大院门前的通世路上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车辆依次通行,繁忙而有秩序。可是,你知道这条繁华的大马路,以前连自行车都没办法走吗?前几天,在烟台市机关事务局会议室,曾任该局副局长、如今已离休的老干部万忠才讲起机关大院搬迁前后的一些故事。
没有户口的“儿子”
从莱阳往烟台搬迁之前,地委办公室的干部分批下乡锻炼,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万老1957年下放到城关公社西赵疃村。当时一个村里下放一组干部,由一个人带队,他们的组长是王可庆。万老被分到一对老年夫妻家里,户主是王大爷,两口子都有60来岁,当时27岁的万老就给两位老人当起了没有户口的“儿子”,挑水、砍柴,他帮着老人干这些体力活,老人则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烧菜做饭、浆洗衣服、缝缝补补……“说实话,虽然不是自己的家,但那个时候大家都把自己当成所在家庭的成员,除了没有户口,其他都跟这家的儿子没有什么区别。”万老说话很幽默。
三个抽屉的小桌子
莱阳地委搬到烟台后,改名烟台地委,莱阳行政专署更名为烟台行政专署。那时老市委大院还没开始建设。专署人员暂时在海岸街一带分散办公,主要集中在烟台山宾馆南面、烟台山医院西侧、朝阳街邮电大楼附近。地委的人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现在的海洋渔业公司南面,当时是公利市场,一部分人在南山路上的烟台恤养院里办公。
大院建设得特别快,当时是4个建筑队比赛,万老记得40天左右就保质保量建起了4层高的东大楼。最初的4栋楼建成后,地委和专署开始搬家。搬家的场面很热闹,那会儿也没有搬家公司,汽车也少得可怜,整个机关就一台2吨半的苏联嘎斯车,根本指望不上,所以搬家都得自己动手。自己能搬动的自己搬,搬不动的,从伙房借用地排车运过去。装车、卸车都是自己来。那会儿办公用品很简单,除了桌子,几乎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桌子也大部分都是三个抽屉的小桌子,不算重,唯一重的可能就是机要科的保险柜了。
刚搬进大院时,大院里还是沙土路,沟沟坎坎的,很不好走。现在如果你到大院去,一定会被机关事务局门前的那条路迷住,两排白杨树耸立在路两边,非常幽静而美丽,哪能想像得到她的前身曾经那样简陋呢。
大院里曾经有一条河
万老回忆1958年,如今的通世路那时叫口子,有流水从这里汤汤而下,途经南山公园、体育馆汇入西南河。水边的小路就是一条蜿蜒狭窄的山路,崎岖难行,走人还可以,自行车都没办法骑。除了这条小河,大院里也有一条河,如今的锅炉房就是当初的沟头。因为大院建设前,这一片全是公墓,而且都是解放前的大家族的公墓,用的板材都很好。公墓被征收后,一些板材就铺在河的两岸上,作为桥来用。
因为大院是建在公墓上的,大院启用后还有一个小“意外”。有1959年10月底、11月初搬进大院后,机关的人都在第一机关食堂用餐。有一天,一食堂的厨房地面忽然塌下去了,原来下面是个墓穴,地是空的,地表承受不住房子的压力塌陷了。好在那个墓穴很浅,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后来将墓穴夯实了,重新铺好了。
五口人同住一间房
搬进大院时,万老一家分了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宿舍。就这一点点空间,他们要住6个人,万老和岳母、妻子、三个孩子,因为空间实在有限,万老将一个孩子放在老家,自己在办公室支了一张床睡在办公室。
后来万老又分了一间12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但因为刚建起,墙皮和炕都是潮湿的,虽然只比宿舍大2个平方,也让这一家人很振奋。为了早点搬进“大”房子,万老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是到新家里烧炕,用的都是当时公墓上撤下来的板材。“那会儿破除封建迷信,不相信牛鬼蛇神,所以没有人忌讳烧的是墓地里捡的板材。”第二天一早再赶到新家里打开门窗将烟气放出去。这样早早晚晚地忙活了一个多月,终于能搬进新家了,宿舍赶紧腾出来给需要的人了,而因为分了“大”房子,办公室也不能再住了,万老和岳母、妻子还有两个孩子就在12平方米的“大”房子里挤了十几年。那会儿他们全家的“大衣柜”就是一个柳条箱,全家人四季的衣服,一个柳条箱就全装了。“哪里像现在啊,即便出去旅行几天,一个箱子也装不了需要带的衣服。”当时生活的简单朴素可见一斑。
新闻推荐
三七,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中国云南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三七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活血化瘀特效药,由于三七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