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随着“神舟十号”的顺利归来,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圆满收官。
近40年,月球表面无“人”问津。北京时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虹湾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月球上,从此多了一张新面孔。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成功举行
2013年6月20日上午,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在天宫一号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为全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
6月11日17时37分59秒,长征二号F火箭搭载神舟十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升空。6月20日10时许,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在太空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这些内容想想就让人神往,事实上今天太空授课的内容精彩纷呈,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第一个实验“太空质量测量”从指令长聂海胜的“悬空打坐”表演讲起,主讲人王亚平轻轻一推,聂海胜就飘到了实验舱的另一头。在质量测量仪上,聂海胜的体重显示为74千克,那质量测量仪用的是什么物理原理呢?王亚平自然地引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我们设计了一个‘弹簧—凸轮\’机构,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就是刚才把指令长拉回到初始位置的力,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光栅测速系统,能够测出刚才身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怎么样,很巧妙吧!”
王亚平首次当老师,讲课之余还不忘启发同学们,在接过聂海胜递过来的弹簧教具后,她将两个弹簧拉到同一位置,再松手,看得出弹簧的振动频率明显不一样,“同学们看到了吧,利用这个现象能否设计出一种测质量的方法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来慢慢思考吧。”
嫦娥玉兔登月“每一步”都是新历史
这些时间节点将永载中国探月史册。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西经19.5度、北纬44.1度的虹湾以东区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14日23时45分,地面科技人员对两器分离的实施条件,包括着陆点环境参数、设备状态、太阳入射角度等,进行了最终检查确认。随后,向嫦娥三号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15日4时35分,月球车驶上月球,在月面印出一道深深的痕迹。
接下来,月球车将在着陆器周围多个位置与着陆器互拍成像。“无论从探月工程角度,从中国航天整体发展来看,还是从世界深空探测角度看,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说。“着陆区首先通讯得好,第二阳光要好,第三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多,第四比较平坦,第五其他国家还没有去勘察过。”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说。虹湾区,是人类月球研究的空白。所以嫦娥三号在这里的“每一步”都在创造历史。
成功发射、成功落月、两器分离,嫦娥与玉兔的月宫生活刚刚开始,新的挑战就在前方。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耿晶摄影报道)昨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苹果和橙子这两种水果成为大学校园里最炙手可热的礼物。与大学生们结伴出外消遣不同,外教则选择和家人一起度过一个...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