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在南车门一个美丽的小院里,记者倾听了孙丁樵和车培钊两位老人风雨同舟60载,携手走过钻石婚的故事。
战火中初识,他们不谈感情
1945年春天,还是豆蔻年华的姑娘车培钊初次认识孙丁樵。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近70年,但车培钊老人记得很清楚,那一年春天有很多“兵”来到她的村庄———如今的莱山区车家疃村,孙丁樵也是其中一个“大兵”。因为车家疃村四面环山,利于隐蔽,所以,共产党打鬼子的队伍选择在这里驻扎。而当时只有20岁的车培钊,已经参加革命工作一年了,当时是村里的妇救会会长,她带领村里的姐妹们拥军优属,帮军属家里干活,也去部队上帮战士们洗衣服,就此认识了孙丁樵。不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家心里只有打走鬼子,解放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想法,根本没有谈感情的想法。孙丁樵所在的部队在车家疃呆了4年,一直到1949年攻打长岛时才离开,长岛攻打下来后,孙丁樵成为一名驻岛战士。
自那以后,一直到1951年,两位年轻人再没见过面。但有缘的人,总会再度相逢。
分别两年,在烟台巧遇
车培钊做妇救会会长时,家里住过一个老革命大姐,这位大姐帮助车培钊联系到烟台罐头厂工作。工作之余,车培钊会到也曾在车家疃村驻扎过的孙丁樵哥哥、嫂嫂家里玩耍。
1951年,孙丁樵从长岛回家探亲,来到烟台的哥哥家里,而巧合的是,这一天,车培钊单位休息,也来到了孙丁樵哥哥家,两个已经认识六年、分别了两年的年轻人再度巧遇,让他们很是欢喜。孙丁樵的哥哥看到两个年轻人相谈甚欢,动了为弟弟说亲的念头。
说亲并不顺利,车培钊打小就没有爸爸,妈妈一个人将她拉扯大,战争岁月里,妈妈看多了生离死别,不希望自己的独生女儿嫁给一个漂泊无依的“大兵”。孙丁樵的哥哥多次找老人家做工作,慢慢地,车培钊的妈妈被说服了。因为孙丁樵驻岛,来往不方便,两个年轻人开始了长达两年的书信往来。
俩人都没上过学,解放后在补习班学过一些文化,简单地认识一些字,两个年轻人的书信,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只是简单地说说家里的情况。
他穿着军装回家结婚
两年之后,在1953年国庆节时,俩人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喜宴就是哥哥叫上几个朋友在家里吃了一顿面条,孙丁樵没有置办什么新衣服,穿着军装就回家结了婚。婚后,车培钊用自己攒的钱在绒线衣厂买了一块布料,给孙丁樵做了一身新衣服,俩人一起到烟台光华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这就算是他们的结婚照了。
婚后,为了照顾孙丁樵的父亲,车培钊辞去了罐头厂的工作,搬到南车门村孙丁樵的老家,一边照顾公公,一边等待着丈夫复员回家。
在丈夫1956年复员前,车培钊曾经跟着公公一起到长岛探望丈夫。那是车培钊第一次坐船,坐的是部队的船,很小,不稳,抗不住风浪,晃动很厉害。“晕船,太难受了。”第一次坐船让车培钊很痛苦,不过,第二年,在可以去部队探望丈夫的日子到来时,她依然坐上了去往长岛的船。“她想我能不去看我吗?”说起这段往事,88岁的孙丁樵老人开了个甜蜜的玩笑。
很柴米油盐,也很神仙眷侣
幸福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孙丁樵和车培钊老人已经结婚61年啦。俩人有6个孩子,个顶个地孝顺,每个周末都要回家看望老两口。现在,老两口住在小女儿家里,亮亮堂堂的大房子,还有一个挺大的院子,两位老人闲不住,还在院子里种点菜,生活惬意而宁静。逢赶集的日子,两位老人作伴一起到集上去溜达溜达,买点水果,买点菜,很柴米油盐,也很神仙眷侣。
这不,约老人去采访的那天,两位老人就去赶集了,车培钊老人在集上给老头孙丁樵买了一些秋花皮苹果,“老头爱吃,他牙不好,咬不动硬的,这种苹果软。”
老人的外孙于坤还清晰地记得,前一阵快到冬天时,晚上姥姥忽然生病,于坤赶紧开车带姥姥到医院,结果姥爷担心姥姥,居然在院子里坐了一整晚,那时,天气已经很凉了。“姥姥和姥爷的生活我天天看着,我长这么大(27岁),就看到姥姥和姥爷红过一次脸。”对两位老人的和睦幸福,于坤也很羡慕。
说起当初为了照顾公公放弃当初的工作,车培钊老人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如今幸福生活的满足。也许,20岁就是妇救会会长的车培钊继续工作下去,会有比现在辉煌很多经历,不过,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相濡以沫、幸福相守更重要的呢?
新闻推荐
百份爱心大饽饽送给困难户, 爱心企业连续四年捐赠年货,昨天在三个社区进行发放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实习记者刘鹏飞通讯员于春霖郭春梅摄影报道)大爱烟台,从不缺乏爱。昨天上午,本报和市慈善总会联合举办的“2013———2014年度温暖烟台”...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