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琳
2013癸巳年腊月二十五,一个残酷冰冷的冬日,一个令人心碎的忌日。一年前的这一天,烟台中医院一代名医蔡英奇先生因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享年58岁。
先生从医36年,悬壶济世,温润而泽,德医双馨,誉满杏林。笔者作为朋友,深被其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大爱情怀和儒雅风范所感动。值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崇敬之意,寄托缅怀之情。
忠于职守、身先示范的敬业精神
“为中医事业而生,为中医事业而终”是先生毕生的追求和信念。他36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一颗忠诚纯粹之心,为中医医学的推广普及、为中医文化的弘扬光大和医院的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先生深研传统,躬身实践。尽管工作岗位多有变化,但他始终坚持临床医疗、教学、带徒和查房等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诊治心脑血管病、老年病、脾胃病、结肠炎、妇科病、亚健康等方面医术精湛,成为烟台中医院的品牌,被病人赞誉为“东方神医”、“神奇的医生”。墨西哥华人企业家张凌云即是其治愈的患者之一,对其医德医术非常敬仰,力邀他筹办墨西哥“中医康复中心”。1997年至1998年,他率医院专家组在墨西哥创办了“中医康复中心”,并作为中医名家坐堂行医,治病救人,传播中医文化。因成绩突出,他被墨西哥卫生部评为“最佳外国医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并受到访墨的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
先生心虔志诚,潜心钻研,在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关于中医肿瘤消化科医疗体系建设的研究”负责人,他曾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如期完成,并成功创建了烟台中医院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山东省重点专科1个、烟台市重点专科2个。他主持的“黄草石斛组培快速繁殖的研究”、“藻黄胶囊Ⅲ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作用机理的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或国家专利。他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家核心专业期刊,主编并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社区中医》、《国医堂名中医养生防病知识问答》、《田文临床经验与学术研究》等专著多部,主持研发“果矾洗剂”、“天房”、“黄桑”等多种制剂,被广泛使用于医院临床,并获“山东省合理化建议”奖。
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责任意识
“我是中医院人,我要主动为中医院做贡献”是先生始终不变的情结。无论是在职还是退居二线,只要单位需要,他总是克服困难,全力以赴,竭尽所能,始终是烟台中医院最忠实的资深志愿者。
1977年春节,是他从部队复员到医院工作的第一个春节,医院的一名同事患病住院,需要照顾,他主动要求陪床,全天候在医院悉心照顾病人。在部队8年,他不曾在家过一个春节,回到地方后的第一个春节又奉献给了单位,说起此事,妻子綦大姐充满敬意又不无埋怨。
为烟台市“西学中班”学员讲授《内经》课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该课程理论深奥,需要授课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一般医生不敢问津。他主动请缨,勇挑重担,积极查阅资料,设计教学内容,编撰课程教案,制作电子课件,并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进行讲授,圆满完成任务,填补了中医院《内经》课程教学的空白。
退居二线后,先生退“岗”不退“心”,依然情系中医院。只要医院需要他坐诊,无论何时、何种情况、身在何处,他都是毫无例外地按时到诊,既使出差身在异地,也会连夜返回,从未耽误。作为名医,他经常受聘走上网络互动平台,在线答疑解惑,进行健康指导。我曾怀着崇敬之心,在网上聆听浏览了他与网友的互动节目,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对于网友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总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负责任地给予科学准确的回答和指导,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业务水平,令我也令所有网友由衷敬佩。“随时欢迎你来找我”、“您可以直接与我电话联系”、“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等温暖的声音,传递了先生奉献社会的碧血丹心,饱含了先生对中医事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闪耀着先生忠于职守、敢于担当的医德光辉!
病人至上、无私忘我的大爱情怀
“病人至上”是先生始终坚守的从医原则。他视病人如亲人,一切为病人着想,全心全意为病人治病,无私忘我,最大化地尊重保护病人利益,因而深受病人爱戴。他是病人心中“德医双馨的好医生”、“最信得过的好医生”。
先生从医,不唯身份,不论地位,不分等级,总是真诚温和无私地对待每一个病人。自医院门诊限号后,慕名求医者甚多,他的门诊常常需要提前预约,常常天不亮病人就到医院排队挂号,因此坐诊时他常常会遇到持领导或熟人“手谕”的加塞者。对此,他一方面委婉拒绝,一方面笑容可掬地相劝“请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他的善良和诚恳感动了在场的病人,也感化了加塞者,既平和地杜绝了不文明现象,又维护了医院公正公平的医疗环境。对农村病人或没有挂上号的病人,他一视同仁,从不推辞,若上午看不了,就牺牲自己的中午休息时间看门诊。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他对病人实行“跟踪负责制”,无论酷暑还是寒冬,坚持业余时间走进病人家中,走访、询问病情、跟踪治疗。对慕名到家求医的病人,他从不敷衍。对全国各地拜师求方者,无论是当面还是电话方式,他都是和颜悦色,循循善诱,由表及里,认真讲解。为维护病人利益,他从不强求病人在医院拿药,从不向病人推销保健品,他说“这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医院和我个人负责”。
先生经常对家人对朋友说“为患者看病是最享受的过程”。工作中的他常常处于忘我状态,常常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时空,甚至忘记了家人,同事称他是“工作狂”、“拼命三郎”。在他身上发生的许许多多忘我工作的事迹,令同事感动又心疼。为了减少上卫生间次数,增加医病量,他每次坐诊,常常是一个上午不喝水,同事看他嘴角干裂得厉害,就把水杯放到他面前,他总是匆匆抿一口继续为病人看病,这一幕几乎在他的门诊室里天天上演。他看病从不限号,为了保证病人“来者必看”,他常常一个上午要看三四十个病人,因此常常要拖到下午一两点才能吃午饭。对此,司机常常颇有感慨地说“为蔡院长开车,得练就一身硬功夫———耐得住饥饿”!
2011年,他因病做了一次大手术,术后不到一个月他就急不可待地上班了,看着他憔悴的面容,同事不无担心地劝他保重身体,他却没事似地安慰大家“放心吧,我的身板是铁打的”。先生去世前的一个门诊日,肠胃炎复发,他强忍腹痛,一边挂着吊瓶一边为病人看病,实在忍不住就在沙发上靠一靠,同事一再劝说“停诊吧”,他总是温情地回答“病人来找我看病,不能就这样让人家回去啊”,依然不顾及身体,带病工作,直到下班为止。心系病人,忘我工作,已成为他的为医常态,也成为妻子最心疼最受触动的事。“他对病人比对家人还上心”、“只要病人需要,无论多忙,他都是全心全意地付出,哪怕是拿出二分之一的精力给家人,我们也很满足了啊。”綦大姐隐忍许久的心里话,令听者潸然泪下。先生的学生满怀深情和遗憾地说“做老师的学生我们终身受益,是一件最幸福的事!但老师的突然仙逝是我们最遗憾的事,我们为没能像老师关心我们一样关心他的健康而终生遗憾!”
淡泊名利、提携后辈
的儒雅风范
先生深谙中医文化之精髓,认为“医德”是中医学的灵魂,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内涵。他崇尚中庸之道,始终以“严以律己,不哗众取宠;心怀感恩,不以名家自居;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为行为准则,被大家推崇为“儒雅风范”。他经常告诫家人“不要爱钱,够用就好”,他认为,金钱会污染亲情,会使友情变味,会丧失人格和医德。在他的人生画卷上,写满了高尚,也尽书着奉献。
先生深知中医的发展需要传承,年轻医生是中医事业的未来。所以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他非常关心年轻医生的成长,提携后辈、带徒授业、倾其所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或科研成果传授给后学者,并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在他去世的前两天,在医院还举行了他的收徒仪式,令人扼腕叹惜的是,这竟成了他毕生最后一次收徒!
先生退居二线后,许多单位、企业、医疗机构欲聘他坐诊、带徒等,他均以“我是中医院的人,一切以医院利益为重”婉言谢绝。无论现实社会如何功利浮躁,他始终朴实无华,荣辱不惊,对医院忠心耿耿。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六十岁以前不会为任何医疗机构服务,再高的薪水都不会去,我要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中医院”。心诚尽忠,心无旁骛,心静如水,淡泊名利,不为利益所惑,使先生的人生纯粹而超然。
蔡英奇先生走了,他至忠至诚至专的为医风范,至善至美至高的为人品质,已深深地印记在人们心中!他悬壶济世,温润而泽,堪称躬之表,人之师!
新闻推荐
“我是最棒小牙医”, 晚报百名小记者上周日前往市口腔医院幸福分院体验牙医并亲手做牙模
本报讯(通讯员邸燕YMG 记者曲彩云摄影报道)“看我做的牙模,多可爱呀。”“像一块披萨。”……19日上午,烟台市口腔医院幸福分院一楼大厅里聚集了一群叽叽喳喳的...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