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记者李戎方春明)昨天,牟平区新建里老村87岁老人李寿屏写来一封关于雾霾和医疗的“特殊议案”,请本报转给人大代表带到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在这封用铅笔书写的3页信纸上,老人这样写道:“我已垂暮,年近九旬,提出这等问题或曰天真可笑,但处心也是为国为民,是否可行,特请贵报帮助参考提出宝贵意见。如有可行之处,请转交到贵报接听热线的人大代表。谢谢!”
老人在信的开头写道:烟台晚报好,我是贵报读者,看过雾霾危害的报道,想起上个月我因咳嗽住院,呼吸科病房爆满,走廊里也加满了床位,那时正是烟台发生雾霾最严重的时期,我是亲身体验了雾霾的可怕。现在人们知道了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如工农业污染、汽车尾气、燃放鞭炮等,希望早日控制减缓污染,让雾霾少发生……
信中提到医疗负担还是太重。老人写道:“这次住院15天,医药费花了近9000元。我是退休职工,自己就负担了2000多元,我还是满足的,但我写这封信不是为自己,看到身边的人,大病花上十几万、几十万的也不少见。国家医保的比例不断在增加,但个人负担的也不见轻。我是为国家,也要参政议政。”“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医疗机构不是盈利单位,是不是应该继续坚持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现在有的贫困家庭得了小病自己扛,大病放弃治疗。建议务必早日采取措施,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不再为得病而害愁。”
记者随即联系李老先生。老人的女儿说,老父亲今年87岁了,写字时,手不断地抖,不让写,可他夜里把门锁上,自己在屋里写。写完后老人把信交给女儿说:“我可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大家。”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女儿替她把信寄出。
昨天来本报接听热线的人大代表宋勇接到老人的这封信件后非常感慨:“一张晚报是面向基层、反映百姓诉求,下情上达的‘直通车\’,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现在网络无处不在,微信、微博瞬时传播,还有读者拿起纸笔,一笔一划地写成一封封读者来信寄来,真是非常令人感动,这是百姓对晚报的信任,也是对人大代表的期望,我一定不辜负市民的重托,将信中反映的建议带到会上。”
新闻推荐
员工辞职也应发给年终奖, 烟台晚报96110“法律咨询日”再次启动,为市民解疑答惑
本报讯(YMG记者徐鲲)由烟台晚报联手96110共同打造的市民法律服务平台再次启动,1月8日上午,山东古名君律师事务所邓敬锋,山东君孚律师事务所贺朝晖,山东同济律师事...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