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日起,央行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文件明确要求支付机构对客户实行实名制管理。支付机构应当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机制。根据新规,如果用户的支付宝或微信未达到相应标准,就将直接影响支付账户部分功能的使用,无法接收来自他人的红包、打赏、转账等。记者采访发现,在烟台,新政遭遇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不少市民对这一制度并不感冒。(相关报道详见本报20日8版)
网络时代,电商发展迅速,网络支付也成为人们完成交易的主要方式。与传统的现金或刷卡支付相比,网络支付具有便捷、快速的优势。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完成资金的转账收付。然而安全风险也随之而来。因在虚拟空间支付,双方的身份很难确认,容易诱发骗局,即使发案后证据也很难留存,致使维权难。所以,人们在享受着网络支付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一直担心着其存在的安全隐患。网络支付实名认证新政的推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但也隐藏着危机。不少人瞅准了利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的“商机”,造成了大量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受害者少则损失几千或数万元,多则倾家荡产。这样的网络支付环境亟待改善。被称为史上最严网络支付新规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根据客户身份认证情况,将个人网络支付账户分为三类,若是网络支付没有实名认证,账户将不能接收来自他人的转账、打赏、红包等款项。旨在通过实名认证的方式优化网络交易环境,保证交易安全。
政策只有落地,红利才能释放出来。但是就烟台的情况来看,这一网络支付新政却遭遇了推进难。市民之所以对这一新政不感冒,主要还是担心信息安全,害怕实名认证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毕竟银行卡、身份证等是个人最重要的信息。这样的担心的确也在情理之中。但仔细了解实名认证的具体程序,就会发现,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因为网络支付实名认证是通过公安部、银行等权威机构来进行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
网络支付安全不仅是我们的期待,也是有关部门正在努力的方向。网络实名认证制的推出就是为了护航网络支付安全,“净化”网络交易环境,确保用户的安全性。当然,这一新制度要发挥效能,还需要身处网络世界的每一位用户自觉进行实名制登记,规范上网行为,维护网络金融环境的安全与和谐。YMG记者刘洁
新闻推荐
市地税局积极搭建税企沟通平台, 助力“走出去”企业深耕“一带一路”
“之前不知道我们跟印度有税收协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多亏了地税部门走访的时候了解到这一情况,积极协调,指导开具了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我们就能享受...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