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记者杨春娜)12月19日上午,福山区张格庄镇西水夼村文化大院落成,几间平房里,摆满了村民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吸引了十里八村众多参观者。这个远离都市喧嚣的小山村,只有80户村民,有着城里人难以想象的文化底蕴,那些长满老茧的双手,拿起锄头能耕地,拿起笔墨能作画。
68岁的退休教师赵文章是文化院的发起人之一。他介绍,文化大院是村里以前的粮库,再加上门前的一块空地,在外打拼的村民们集资,重新粉刷装修,文化大院就建成了。揭牌当天,村里的书画展也如期举行。78幅字画,有的是出自大家之手,但大多数,还是来自本村村民。除了书画创作展示外,文化大院还承担着各项文体活动,从京剧、吕剧,到流行歌和广场舞,谁都可以露一手。“烟台一直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搞这个文化大院,也是响应政府号召,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赵文章说。
这座粮库成了村民文化生活的主战场,对于以后,村委领导和几位创始人也有所打算。“每年起码会有一个主题活动。”赵文章告诉记者,书画展已经举办,摄影展马上要开始筹备,村民都有手机,把拍好的照片洗出来,每一户都要有一幅反应现在幸福生活的作品,肯定非常接地气。另外,逢年过节的文娱活动也已经操办起来,虽是冬天,每天晚上大院前的广场上都很热闹。
对于文化的追求,西水夼村一直没有放松过。50多年,村里就又有了“文化室”,但那是村委办公室的名字。以前的村民都是三三两两的聚集在家中,或拉或唱,或书或画。上世纪40年代,西水夼的“吕剧团”就在张格庄一带闻名,剧目的“导演”、演员,以及京胡、二胡、笛子、唢呐、柳琴等各种乐器的演奏,全部由村里的老少爷们完成,所排练的剧目每年冬季农闲季节都到其他村庄巡演,享受着明星般的待遇。当时,只要听说‘西水夼的戏\’来了,所到村庄的老老少少就早早搬着凳子、马扎到露天广场等待。
之所以称西水夼村是文化村,除了这里有众多文化人,还曾有一所历史久远的“大学”,这所“大学”至今让全村人引以为豪。
据村里的老人讲,在明朝嘉庆年间至清朝道光年间,登州府在西水夼村办起一座公办学校—————太学(即公办学校),当时求学的子弟纷至沓来,小小的村落一下子轰动乡邻,当时的烟台所城里、珠玑村等地均有子弟在此求学,据考证,当年从这个学校里确实走出了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芝罘区珠玑村的王学廉、张格庄镇权家村的权铭轩,门楼镇大屋村的王家斌,都是贡生,还有王丰刚、李树昌等都在这里读过书。本村的赵驷璞就是从这个学校走出的秀才。自此以后,西水夼村的老少爷们耳濡目染,书香味道逐渐浸透每个人的灵魂,从小时候的家教、邻居之间攀比、他们不比财富,不比家境,比的就是个文化,谁家要是出了个读书人,全村人都尊敬不已,羡慕人家“教子有方”。
数百年在弹指间闪过,但文化村已成为这个村的魂魄,一代代延续并传承下来。
解放初期,全福山高中只有四个班级的学生,有时候全乡没有一个考上高中的,而只有几十户的西水夼村却每年都能走出至少一名高中生,这在当时的乡邻已传为佳话。如今,又有一名享誉国内的集书法、绘画、佛教与一身的的大师级人物从西水夼村走了出来,他就是著名的中国一绝、玻璃画家、禅艺术大师赵文竹先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京兰)又是一年艺考时。20日,2016年全省美术统考进行专业考试,上午8:30-11:30造型基础,下午2:00-5:00色彩基础。今年,烟台市共有1779人参加考试...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