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烟台新闻 > 正文

我当通讯员

来源:烟台日报 2016-08-25 09:08   https://www.yybnet.net/

于文国

那是1976年的秋季。牟平县王格庄公社要招收一名通讯员,条件是当年毕业的高中生,除了人品要好外,要会说能道,有一定文字写作基础。

那年7月,我刚好从王格庄公社所在地的牟平九中高中毕业,是当时校内开门办学创办的“政文班”的班长,有一定文字写作功底,还是办“宣传栏”“黑板报”的“小高手”。自然,校领导将我的名字提供给公社前去考察的人。

那时的我刚满19岁,因在学校里已作为初中老师的培养对象,毕业没几天,就去当时本公社的董家联中(初中)任教了。公社人员到学校了解情况后不久,校领导就通知我11月初去公社报到,试用两个月后确定是否调用。我服从命令,打起铺盖卷只身前往公社。

公社的办公地是一色的平房,有些像四合院。我找到了公社党委办公室,秘书于吉广告诉我,你去西厢房的公社报道组办公,具体任务听徐组长安排,你试用期和调用后的工资待遇是:每月到公社财务组领10元的生活补助,年底财务组将对你的考勤情况按工分每日10分标准计算出总分,报给你所在村,村里再按当年工分价计算出总收入付给你。

徐组长叫徐永志,是从部队退伍回来的,另外一位工作人员王大姐叫王瑞连,我们3个人在一起办公。徐组长告诉我,我们的日常工作受党委秘书的领导,在没有接到具体任务时,主要是将公社党委、管委中心工作、公社发生的有价值、值得向外宣传的情况和好人好事等,写成新闻稿件,经组长和党委秘书审阅后,送给上级新闻媒体。同时,还要兼顾办好公社“宣传栏”“黑板报”、公社广播站广播等。

初来乍到,我一切听从指挥,除了按时按要求完成领导部署的任务外,还认真聆听广播、勤翻报刊杂志,仔细琢磨徐组长和王大姐写的稿件,特别是被采用的文章,一遍一遍反复看,从中感悟道理、汲取“养分”,为今后采访和写作提供样板、打牢基础。很快,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徐组长告诉我被正式调用了。

写文章爬格子是件苦差事,要付出许多休息时间。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甚至顾不上喝水吃饭,但这对当时我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来说都不算什么,我最在意的是稿件寄出去是否有回音,是否被采用,能否实现“报刊上有文、广播里有声”。有一段时间,我劲没少出,神没少费,可就是难有收获。一次,上级新闻部门到公社采访时问起徐组长:“小于同志稿子写得怎么样?”徐组长也没回避:“有点嫩。”当时,我的头“嗡嗡”作响。

后来,县委宣传部在象岛(今养马岛)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通讯员学习班,我获批参加。在海岛参加培训,又坐着摆渡进出(当时没有进岛路),对我一个生长在小山村的农村娃来说,可谓见着“天”了,因为此前我从未见过大海。老师们的精心授课,学员之间的动情交流,以及共同的实践写稿,都使我受益非浅。在返回后不到半年,我真的实现了通讯员追求的“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的愿望。

那个年代,不知道什么是电脑,打印机也没有见过。要写稿、投稿,不知道要手写多少回、改动多少稿。搜集新闻体裁,没有通信设备,只能靠参加会议,骑自行车进村入户,不拼体力只能两手“空空”。

那时的公社,中心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农村的催耕催种催管理催收获催交公粮展开,有时还催整地改水、兴修水利。这些“催”在形式上除了召开会议,就要靠在公社广播站开办的“三夏广播”“三秋广播”“战山河广播”,还有与之相应的“宣传栏”“评比台”“黑板报”等。这些方面的组稿,我们是主力军。赶写公社党委书记的“广播稿”,我们常与党委秘书一起在晚上进行,吃不上、吃不好晚饭是常事。

我调到公社两年后,徐组长被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选调去工作,王大姐也有了新的工作,公社报道组的重任自然落到我的肩上。因我表现较为出色,公社又选调2名工作人员,让我领着他们干。为了让新的宣传队伍发扬传统不逊色,我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仅增加了写稿和投稿数量,更在质量上下功夫。为了让好稿子尽早发出去,我们不从邮局往外寄,而是起早贪黑骑自行车直接送到报社、广播电台。一次,《烟台日报》编辑部的编辑听闻我们骑了4个多小时自行车前来送稿,当场送给我们一箱编辑部用的稿纸以示鼓励。这不仅让我们感动和振奋,瞬间忘记了苦和累,更激发了多投稿、投好稿的信心和决心。后来一些好稿子真的被中央级报刊杂志采用了,在年底召开的全县新闻宣传表彰会上,我作为典型作了经验交流。

时间过得真快,也就是1980年的深秋,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于厚泮让秘书叫我去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为了充实县委秘书岗位,县里要在全县考选17名公社交通员(全县17处公社各1名)。咱公社共3个人应试,你也符合条件,可以参加。经过积极准备,我最终在全县75人参加的考选中一路过关,荣幸入选。

4年的通讯员工作,相比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是很短暂的。但那个过程仿佛就在昨天,至今想起感觉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因为它迈出了我工作生涯的第一步,历练了敢于吃苦、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了不计得失(报酬与付出不对称)、勇于奉献的良好品格,为今后工作开展和个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民主人士经烟台去北平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年民主人士

(1)民主人士经烟台去北平参加全国政协会议1949年2月28日,民主人士柳亚子、叶圣陶、曹禺、郑振铎等一行,在中共代表潘汉年、许涤新、夏衍、乔冠华等人的精心安...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我当通讯员)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