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全域生态化”的战略指引下,一个都市化的现代莱山拔地而起。
从进城买菜到门口购物城郊区变身城市中心区
城市美不美,看“硬件”,还要看“软件”。“从一张白纸到色彩斑斓,需要几代人的付出,需要点滴汗水的绘就,相当不易。”莱山区发改局相关人士说。
20年前,作为“城郊”城市,莱山区不仅没有大商场,甚至连农贸市场也没有几个,居民买菜购物,要么骑车去芝罘区,要么步行到农村集市。“谁又能想到,今天我们住在配套设施完善的小区里,出门就是大型购物商场,办公就在附近高档写字楼。”在新世界百货工作的市民赵旭日感慨地说。
与城市建设、与社区改造同步,莱山区的商业网点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加快实施:1997年,埠岚村步行街商业网点房率先开工建设;2000年,芳华园商贸城和益丰商贸楼相继开工;眼下,新天地都市广场、宝龙、华润一个又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新世界百货、振华商厦开门运营,永旺商城、银座商城年营业收入均超过3亿元……一批服务型项目刷新着东部新高度、烟台东部CBD新形象,莱山城区日益“长高”和繁华,成为了中心城区。“美”体现在纵向的高度,也体现在横向的广度。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城市骨架的完善,莱山“人”多了起来,城市热闹了起来,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也一步步向高端看齐。
改变“脏乱差”的印象,1995年,莱山区政府出台了《烟台市莱山区门前四包责任制暂行规定》、《烟台市莱山区户外广告和标志容貌管理暂行规定》,开始摒弃“农村城市”帽子,对城乡环境卫生无缝隙净化。“刚建区时,城区内垃圾乱倒、墙体乱画,连一个专门的卫生清洁队都没有。”莱山区城管局副局长初丛晓介绍,现在,不仅全区114个村居全部实现环卫一体化处理,从事村居保洁专业人员达到近千人,而且烟大海水浴场、黄海游乐城、海昌渔人码头等全部实行了提升改造,凤凰山公园、烟台市植物园等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城区绿地面积由建区时的470公顷增至目前的1480公顷。与此同时,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布局完善,截至目前,该区中心区域建成道路约60条,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10万平方米,6.1万居民通上了管道天然气,人均公共绿地达20.4平方米,专业楼宇17座。起跑较晚的莱山,追上了前人步伐,谱写了一部城市发展的“传奇”。
从局部经济到全区协调莱山尝试全域协调发展
20年,是一道车辙。
时针转到2014年,有这样一条消息颇为引人瞩目:今年一季度,12项重要指标中,莱山区有10项指标增幅列全市前三位,5项指标居全市首位。
这则消息的背后,昭示着一个云蒸霞蔚、杲杲出日般的现代莱山,正以清晰的思路、稳健的步伐展现在世人面前。今天的莱山,开始踏入“全域城市化、全域生态化”和“北部都市化、南部城市化”的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统筹城乡建设为重点,以推进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为目的,追求更高层次的区域协调发展。站在历史新的高点,莱山一方面,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优化提升服务业、抓好文化和品牌建设,实现以结构优化带动速度提高、总量扩张,在转型中实现规模做大、效益提升。另一方面,加快南部大开发、北部都市化,迅速崛起莱山生态新城、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实现南北区域和城乡之间一体发展。明晰的目标,准确的定位,目前,莱山区城市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三大板块”表现不俗:建区20年来,作为该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和最大支点,服务业标准越来越高,现代化程度越来越深,增加值由1994年的2.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8.9亿元。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根基,工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总产值从1994年的22.48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01.6亿元。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截至2013年底,全区企业已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设立境外投资企业29家、境外办事机构7家,境外投资总额达2、5亿美元,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城市经济与社会事业交相辉映,区域竞争力及城市美誉度也大大提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先进区等桂冠先后花落莱山。20岁的莱山区,意气风发,生机勃勃;20岁的莱山区,奋发有为,高歌猛进。燃烧着激情、升腾着信心、喷涌着动力、聚合着干劲,相信莱山区站在今天的高起点上,将更好地经营着区域发展的明天。YMG记者姜乾通讯员孔小玮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第三集《四海通衢》、第四集《商行五洲》和第五集《腾飞之翼》,分别讲述烟台对外开放的起步、招商引资、口岸建设、对外经贸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故事;10...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