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盛这个名字,也许有些人还不熟悉他,而在船具合作工厂就不同了,这个厂270多名职工,在学习雷锋活动中都议论说:‘咱厂的小安真有点像雷锋\’……”1963年6月1日,《烟台日报》一篇名为《立志学习雷锋的安立盛》的报道影响了“烟台好人”安立盛的一生。52年来,这篇报道被安立盛反复阅读了不知多少遍,它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安立盛—————勿忘初心,将好人做到底。
如今,安立盛已从当年21岁的小伙子变成了73岁的老人,但“烟台好人”的头衔却从没从他的身上离开过。
“当时我的工资不高,一个月19块钱,生活费十块八块的就够了,剩下的钱我都用在别人身上了。”安立盛回忆说。
1963年的报道发表出来后,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要像安立盛那样学习雷锋”的活动。让安立盛备受鼓舞,他决心一定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向雷锋看齐。“我当时就想,我不能辜负党报对我的信任。我要对得起这篇报道,让我这个典型真正地发光、发热,真实地感染到身边的人!”回忆起当年的感受,安立盛仍然很激动,“这么多年了,我的事迹真的影响到了不少人,我也一直通过报纸学习别人的事迹。我认为《烟台日报》对烟台的精神文明建设功不可没。”
“只要活着一天,我就要做一天好事、做一天好人,尽我所能为社会多付出点。”安立盛和雷锋一样,在旧社会是个受苦的孤儿。童年就失去父母和6个兄弟姐妹的他,是在左邻右舍的接济下长大的。从懂事开始,感恩的念头就在他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小时候,家里没有大人管,我生病了就躺在街上,衣服很脏,身边都是苍蝇。幸好有好心的邻居弄了土方子给我治病,才把我救过来了。”安立盛深情地说:“当时,要是没有身边那些好心人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我。这些经历一直驱使我怀着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报答好心人。所以,不管做多少好事,我还是觉得不够。”
新闻推荐
烟台两面临海,叫“双海城”可好?, 城市营销语和别称征集活动火爆进行,有好点子的你快来参与吧!
YMG记者宋晓娜晨报讯征集城市综合营销广告语、别称以及城市标识的活动自开展以来,公众热情持续不减,邮件、信件、电话纷至沓来,网络投稿更是呈现井喷之势...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