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小伙于海宁的个人艺术展
YMG记者刘晋摄影报道
这不是一次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展,它跨界地结合了影像、装置与诗歌,融合了理性与情感。这是一次充满当代性的艺术展,展览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一定实验性和挑战性。
7月2日至10日,烟台新媒体艺术家于海宁将在莱山区胶东五彩文化广场烟台城市美术馆,举办题为“映像志·荒城迹忆”的个人艺术展,本次展览以影像和装置艺术为表现形式,展现了城市在时代发展中的巨大变迁。展览为期9天,将全程免费向公众开放。展览中的所有作品都是作者回国后最新创作的。更重要的是,在作者创作和策展过程中,始终都有一种当代性的观念置于其中。
“映像志”记录无意识
1988年生于烟台的他曾在美国DorothyUber BryanGallary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对于此次家乡展览,他表示,本次展览中的绝大部分作品正是试图用无意识去记录无意识。说起展览题目,他告诉记者:“‘映像志\’是指,真实与虚无之浮光幻影,由心产生而及表,达成影像,成为记忆,存留心中,以致永恒。所谓,似无心而入境,觉未名而有像。”而“荒城迹忆”中的“荒”字,有扩大的意思,来源于《诗经·周颂·天作》篇,“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本次展览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诗歌与自画像,极富张力地集中表达了艺术家丰富的个人情感和深邃思想;第二部分是本次展览的主体,由395张黑白照片组成,既是影像作品,又是装置艺术。艺术家在连续18天的时间里,每天对改造中的旧城区进行记录和拍摄,这个过程中,包含着他归国后浓重而复杂的乡愁情结,在理性与感性的碰撞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观念的表达。第三部分则由三组不同主题的照片组成,题目分别为“红沙发”“霾遮日”和“陌路人”,在这之中,艺术家用戏谑却充满反思性的当代眼光记录下了平日城市生活的切面,富有表现力地展现了城市与人,及其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
艺术不一定是传统“美”
“在我的美学观念里,艺术并不一定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美\’,追求单纯的‘漂亮\’或是‘好看\’,让人感觉到丑的,令人不适的东西一样可以是艺术的,可以是美的。”所以在拍摄和创作的过程中,于海宁并没有刻意地寻找所谓“美感”,甚至无形间消除了有意识的审美,只是一种纯粹的记录,只是一种客观的记忆,既献给当下,也献给未来。
除了举办本次展览,于海宁还将会长期致力于当代艺术。在2015年初,他创办了取拙斋艺术工作室,主要关注当代艺术的创作、研究与传播。谈起斋号的来历,他说:“‘取拙\’二字乃抱朴守拙之意,出自陶潜,‘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读诗之间,有感于陶公的崇高境界,故借‘取拙\’二字以自勉,并作斋号。意在时刻警诫自己,不学巧伪,慎独自清,与世不争。安守朴拙,但求拙而不凡。”
新闻推荐
晨报讯6月29日,烟台市公安局莱山分局瀛洲大街派出所接到辖区居民小张拨打110报警称,自己被不法分子打着“替人寻仇”的旗号骗走一部苹果手机。小张说,自...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