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体育局了解到,烟台市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体育产业方面收效明显,2015年全年全市共完成体育产业投资20亿元以上,极大推动了全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其中,健身设施已经覆盖90%以上的社区和行政村、90%以上的乡镇和街道,市区形成15分钟健身圈,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9平方米,超额完成“十二五”任务。(相关报道详见水母网)
在烟台,“全民健身”,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行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论是城区的市民还是农村的农民,都已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人们开始渴求生活的多样性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也能丰富生活的健身活动,就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眼下,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已经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而为了给老百姓的健身休闲生活提供足够的支持,烟台市打造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这是健身意识的回归,更让人们的健身热情有了释放之地。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格言涵盖了体育价值观与生命价值观,体育健身给人们带来的改变在一年365天中实际上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然而,近几年,在包括烟台在内的许多地区,体育健身被人们忽视。早前,学生体质下降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一些慢性病开始“缠”上年轻的职场人,老年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这既与个人的健身意识、生活习惯和缺乏时间等因素有关,但公共体育设施不能满足民众健身需求也是一个“硬伤”。
在城市中,许多人都有室外锻炼的习惯,但如果健身器材离家太远,来回一趟太费时费力,无疑会降低人们的锻炼欲望;有的活动虽不需要借助于器材,比如跑步等,但其随意性太大,而健身器材更能激发锻炼的欲望。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受时间、财力等因素的影响,能去健身房锻炼的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要依赖身边的锻炼条件,比如单位的活动室、小区内的健身器材等。总之,对一般市民而言,小区内的完善的健身器材是最好的健身之地。当然,这些年,烟台市市区的健身器材的确越来越多,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就是大部分公共体育设施都集中在各类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内部,而这些场地却极少对社会开放。而在农村,情况可能更糟糕,不少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几近空白,忙碌了一天的农民的健身热情根本“无处安放”。
这些现实“窘境”都在呼唤着全民健身器材的普及。着眼现实,烟台市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体育产业,健身设施已经覆盖90%以上的社区和行政村、90%以上的乡镇和街道,市区形成15分钟健身圈,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9平方米。伴随着健身设施的富足,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显著增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已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希望,在这良好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能积极健身,更要爱护好健身设施,增强体质,达成全民健身的目的。
YMG记者刘洁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高少帅通讯员颜环政)为应对朝鲜核试验可能对我国境内辐射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环保部和山东省环保厅依据《辐射应急方案》下达了指令,启动辐...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