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单独二孩”政策出台一年有余,“全面二孩”又来了。虽说这一新政策尚未正式落地,生育高峰现在也还没有到来,但烟台市各大医疗机构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了应对措施;不少相关行业也从中发现了商机,或准备增加产量,或创新营销方式,摩拳擦掌要大干一场。往近了说,奶粉、纸尿裤、童装、孕婴店、月子会所等相关产业迎来“利好”;往远了看,正处于回暖进程中的房地产市场也会沾沾“二孩”的光……
“全面二孩”,准备好了吗?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激活商机“孩动力”》系列报道,聚焦“全面二孩”给各行各业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机遇。
不久前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二孩”政策,点燃了很多“70后”、“80后”们的热情。烟台市在2014年落实了“单独二孩”政策,据部分医院医护人员介绍,2016年“单独二孩”带来的生育高峰很可能出现。那么,医院准备好了吗?现有的医疗资源能够应付“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吗?
烟台诞生“单独二孩”5433个
2014年5月30日,烟台市正式实行了“单独二孩”政策。来自市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科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烟台市符合“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家庭已达13.4万个,共颁发单独二孩生育证1.4万个,实际出生“单独二孩”5433个。
乍一看,一年多出生5433个,这数字似乎并不算非常高,然而,这其中是有缘由的。烟台市一家医院的产科医生告诉记者,不少市民对孩子的属相非常看重。2015年是羊年,选择在羊年生孩子的家长特别少,而“猴”这个属相就很受欢迎,从平时接诊的情况看,相当多的市民更愿意在猴年当父母,所以可想而知,今年医院产科压力相对小一些,明年才是真正的考验。
“今年医院新生儿的出生情况没有增加,确实是与一些市民的选择有关系。但是从10月份开始,我们感觉压力就大一些了,来做产检的市民明显多了。”医生柳红杰说。
产科现有资源可应对出生高潮
“我估计明年我们医院产妇分娩量起码是现在的两倍吧。”烟台中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于广宇介绍,医院妇产科目前共有床位30张,医护人员合计30余人,就今年的情况看还是勉强够用的,但是明年肯定是需要增加了。“加床是必须的,实际上‘单独二孩\’出来以后,我们就已经增加了10几张床,但是考虑到‘全面二孩\’肯定还不够。”于广宇说,在医护人员方面,每年医院都会进行招聘,其中就包括妇产科的人员,比如今年就刚刚招聘了两位妇产科大夫,明年也有这个计划。
增加人手和床位,已成为各家医院应对生育高峰的当务之急。在烟台毓璜顶医院产科,床位数量已经达到145张;市妇幼保健院、烟台山医院产科的产房实现了扩建,待产床、产床、手术床由13张增加到32张。
产科医生面临高风险高压力
“压力大、风险高”,许多产科医护人员都面临着这样的处境。柳红杰告诉记者,“‘单独二孩\’以来,科里好几位同事自己也要生二孩,直接科员减少,工作量更大了。最忙的时候,科里只剩下4位大夫要负责70多位产妇,简直无法想象。”
于广宇告诉记者,作为产科的大夫,最怕就是产妇“瘢痕子宫”。第一胎的剖宫产的女性,术后子宫瘢痕由纤维组织替代,“怀二孩”的过程中,这些组织拉伸后就有可能会造成子宫局部的破裂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死亡。“所以在产科干太危险、太累,不愿意做产科医生,可是没有足够多的优秀的产科医生,我们的产妇怎么办?有时候苦点累点都没啥,希望能获得患者、产妇更多的理解吧。”YMG记者徐睿摄影报道
医院产科医护人员在照顾产妇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徐睿)今天烟台市多云间晴,东北风,风力逐渐减小,气温略降。明天烟台市晴转多云,东北风,风力有所增强,气温变化不大。市气象台11月17日17时提供最新天...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