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人市场,长期以来似乎都是学历与起薪关系密切,从专科生到本科生再到研究生,学历越高,就业后的起薪就越高。究其深层次原因,恐怕是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选用与评价的种种缺失。企业招聘员工,最应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不看能力与贡献,对同期被录用者和企业原有职工都难言公平。
11月22日上午,山东省2014年秋冬季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招聘活动及服务“蓝黄”两区专场招聘会在烟台大学千米文化艺术长廊内举行。260多家企业提供的11000多个岗位吸引了烟台及周边高校的毕业生们。一家企业还在薪资标准上“明码标差价”—————将应届生就读的院校分为普通一本、普通二本、重点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几档,每档有着不同的工资标准,普通一本与985工程院校毕业生之间的工资相差数百元。(详见11月23日《烟台日报》)
在用人市场,长期以来似乎都是学历与起薪关系密切,从专科生到本科生再到研究生,学历越高,就业后的起薪就越高,这是学历层次有别、文凭高低不同使然,无可厚非。但凭借学校等级和声望,公然对不同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明码标出等级价”,就有些不妥了。就像一位参加招聘的学生所说,“企业招聘应该注重能力,学校的差别只是高考分数上的差别。”
企业之所以差价式招聘,或许是因在他们看来,诸如清华、北大等名校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比普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优秀。应该承认,从总体看,名校名师教育出来的毕业生要比普通毕业生强一些,这当然是大概率事件。但也要承认,普通大学也会出英才,重点大学也难免出庸才,哪怕清华、北大毕业生,日后不一定都比普通院校毕业生更优秀。
究其深层次原因,恐怕是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选用与评价的种种缺失。一方面高等教育需要朝着消除差别,更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方向改革。优化完善高等教育评估、激励机制,淡化“985、211高校”及相关重点高校的标签色彩,建立起动态进退的考核体系,彻底打破“985、211高校”一成不变的格局,有助于用人单位破除名校迷信,进而消除高校出身身份歧视。另一方面行业与企业应按照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人才评价与选用体系,打造凭能力定薪酬的良性机制,鼓励成长与创新的企业人才战略,用综合、长远的人才评价杠杆撬动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回归理性。
企业招聘员工,最应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若要参考毕业院校等级,只能作为其中一个小因素,而不应在薪酬制度中过分放大,甚至以此抢眼球。企业支付员工薪水应依照员工的贡献和能力,若只看毕业院校,不看能力与贡献,对同期被录用者和企业原有职工都难言公平。企业“论校排薪”是变相的就业歧视,人为制造了职场上的不平等,会助长社会上本就浓厚的名校情结。YMG记者李仁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吕连兴阎婷杨鹏伟YMG记者刘洁)昨日,烟台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会走进东部新区和海阳,为当地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解读十八届...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