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东岳三期生产线。(YMG记者唐克摄)
三十而立。
1984年,烟台开发区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征程。从初创时期的艰苦创业到90年代初的决战大开发;从打破坚冰的人事制度改革到大刀阔斧的企业改制;从危机中的逆势增长到“十二五”的新跨越,开发区伴随着坎坷与希望一路前行。
30年过去,这片改革的先行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全市1/60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5的GDP、工业产值和税收,2/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的利用外资,1/2的进出口,实现了从零起步到区域龙头的历史性跨越。
收获满满,目标依旧。如今,开发区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发展征程,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二四五”发展思路和“牢记使命、走在前列、当好标兵”的目标要求,努力开创科学和谐发展新局面。
“制”造转身向“智”造
在一片荒凉的盐碱滩上,开发区从零起步,成长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龙头。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呈现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个词应该是:外资。
开放伊始的开发区,方圆十几公里只有东村的木匠铺和车队算得上“大企业”。但漫天荒滩挡不住烟台人创业的热情。1985年12月20日,全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烟台亚东标准件有限公司举行开工典礼。总投资100万美元,年可创汇134万美元,部分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自此,“涟漪效应”在开发区蔓延开来,浪潮LG、通用东岳、鸿富泰电子、大宇造船等大项目陆续进区,雪佛兰汽车、LG手机、斗山挖掘机等世界知名品牌背后都标注着“烟台制造”的字样,开发区产业与世界先进产业接轨并肩,打造出世界知名制造业强区的形象。
有了先进制造业的“护航”,30年后的今天,开发区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全区累计注册工业企业3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1300多家、世界500强项目76家,已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和汽车、手机、电脑、船舶、装备制造等优势产品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目前,开发区已有1个产值千亿企业、6家产值过百亿企业、5家上市公司、25家10亿企业和100户以上亿元企业。
制造只是基础,“智”造才是根本。多年的发展实践,让开发区的决策者认识到,国家设立开发区决不是建设一般性的经济区域,(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烟台市农村居民腰包“鼓”起来, 前三季度人均收入增12.1%
今年以来,烟台市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烟台调查队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烟台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2329.1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