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此次“格桑花烟台行”活动,是烟台市第七批援藏干部“高原梦山海情”援藏公益活动的一部分。
聂拉木县中学设立了烟台奖学金,每年评选出120名优秀学生,然后再在这120名学生中选出8-10名学生到烟台交流学习。
今年正值烟台市援藏20周年,在烟台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的牵线下,8月7日,9名来自西藏聂拉木县的藏族学生及2位藏族老师,来烟台进行为期6天的交流学习。此次“格桑花烟台行”活动,是烟台市第七批援藏干部“高原梦山海情”援藏公益活动的一部分。连日来,这些第一次走出家乡的藏族学生,在烟台看到了大海,参观了大学,拜访了烟台市援藏老干部,听他们讲述援藏故事。在烟台这几天,成为他们人生中难忘的记忆。
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
连日来,身穿橘色上衣的藏族师生,每到一处,都会吸引周围人的热情关注。“烟台人很友好、很热情,这里的景色很美、人也非常好,我们很喜欢这里。”带队的藏族老师扎西平措说。对于第一次走出家乡来到烟台的孩子们来说,心里都有一个大海梦。14岁的藏族学生边巴桑姆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家门,来之前听说烟台有大海,特别向往。在海边拍了很多照片,带回去给同学和家人分享。”
对于藏族学生的殷切期望,援藏干部史小健感触最深。他从聂拉木一路陪同藏族师生来到烟台。为了满足孩子的大海梦,在行程安排上,史小健特意多安排了几个海边景点。看到宽阔的大海,藏族学生们兴奋不已,笑声不断,拍照不止。“平时都是在电视上看大海,这次亲眼看到,太兴奋了,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带队的藏族老师索朗曲珍说。
与二中学生结成“对子”
11位藏族师生来到烟台,并非易事。“可谓穿山越水,他们5日一早从聂拉木县坐了10个多小时的客车到日喀则,然后再乘飞机到成都,6日晚上8点到达烟台。所以,这个机会每个孩子都非常珍惜。”史小健说。
在史小健任职的聂拉木县中学,设立了烟台奖学金,每年评选出120名优秀学生,然后再在这120名学生中选出8-10名学生到烟台交流学习。说起此次交流活动,史小健告诉记者:“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也为提升聂拉木县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汲取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烟台与聂拉木县的沟通与联系。
7日,11名藏族师生首站来到烟台二中参观学习,并和9名二中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对子。为了更深入了解烟台,9个藏族孩子还分别住进9个二中学生家中,同吃同住,体验不同的生活和文化。14岁的藏族学生旺姆和二中学生姜晓慧结成对,一起看电影,逛毓璜顶公园,还相互交换礼物,并留下联系方式。
大学校园探寻文化
大学校园庄严的文化氛围,也是这些藏族孩子所向往的。为此,他们特地来到烟台大学和鲁东大学参观学习。
11日上午,他们来到烟台大学,参观了图书馆、教学楼,浏览了校园全景,并在烟台大学开满荷花的三元湖畔,拍照留念。在鲁东大学,他们参观了物理实验室,观看了学生激光雕刻的创新科技,还看了一场机器人足球赛。神奇的科技让他们很是好奇,连声赞叹。藏族学生阿旺桑布说:“这是第一次看到机器人,这些科学技术都太神奇了,我的目标是将来考取清华大学,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1日下午,藏族师生们拜访了以前的烟台援藏干部。姜必欣是烟台第一批援藏领队、原聂拉木县县委书记。一见面,藏族师生就给他献上洁白的哈达。作为烟台市首批援藏干部,姜必欣向师生们讲述了当年援藏的一些往事。他说,聂拉木县中学就是他们当时援建的,建校之初只有两个班的学生。当了解到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聂拉木县中学已有学生800多人时,姜必欣非常高兴,他说自己一直都把聂拉木当作第二故乡,看到聂拉木学生来烟台,就像看到亲人一样。YMG记者李京兰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邵壮通讯员宋永胜赵科源)经过一个月的筹备,倍受市民关注的第三届烟台文化艺术节即将揭开面纱,开幕式于明日下午3时在市文化中心广场正式举行。...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