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6日,《烟台日报》一版刊发的《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烟台赛区隆重开幕》消息,准确记录下西南河体育场建设的初衷和曾经的荣耀: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两千名中学生运动员,在体育场上一较高下。“承办国家级的体育运动会,这在当时,是建国以来烟台的第一次。”当年亲身经历过体育盛事宣传报道、并撰写开幕入场式解说词的山东省政府教育督学、市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于大卫说,这一体育运动盛会在烟台举行,对烟台人民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和支持,是对烟台各项工作很大的促进和推动,是全市上下的一件大喜事。
耗时1年建成的烟台体育场
“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之所以举办,在当时有一个很大的背景,就是国家对体育路线的指引。”回忆往昔,于大卫说,1973年,属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各个层面都经受严峻考验,但百姓对国家兴旺、对生活幸福的渴望却越来越高,要求文化事业、教育事业、体育事业正常化发展,“基于这个大背景,加之毛主席革命体育路线的指引,才有了这次盛会的成功举办。”烟台被誉为田径之乡、篮球之乡。在当时,不仅政府注重和支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运动赛事举办,而且民间经常自发组织各类小型比赛,可谓基础良好。“可能,当时国家也是基于这方面考虑,才将烟台列为举办运动会的其中一个赛区,开展田径、篮球比赛。”于大卫说,当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赛区共有两个,另一个设在长春,举行排球和足球比赛。举办运动会首先要有场地。在当时,要容纳上千人同场竞技,烟台并无合适的场地。因此,为迎接赛事的成功举办,烟台政府决定新建一处烟台体育场,即现在的西南河体育场,作为开展赛事的场地。“我记得,当时体育场处还是一个窑厂,后来经过拆迁,确定下建筑面积。”于大卫说,当时他还在烟台十中任高中教师,在修建体育场之初,他接到全程负责进行会议报道的任务,当即开始做准备工作。在当时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新建一处体育场要耗费很大人力物力。于大卫介绍,为了赶工期、赶进度,前期他带领学生平整土地、抬土抬泥,义务劳动,后期才有工人接手,进行主体的施工建设。由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只用了1年时间,烟台体育场建成,后来又兴建篮球馆等设施,满足了运动会举办要求。“这期间,烟台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东道主地区运动员的组队和集训。”于大卫说,集训地点在当时的烟台水产学校,即现在的滨海广场音乐喷泉处,“这次集训足以说明当时烟台高度重视赛事的开展和举办。”
5700名学生演练《新的一代》
作为东道主,烟台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任务:运动会开幕式的舞蹈表演。“大型舞蹈表演,烟台当时还没有类似的经验,因此便邀请国家体委的人员过来编舞、指导,全市从市区的学校,组织出5700多名中、小学生排练大型团体操《新的一代》。”于大卫说,出于严谨和严格的要求,大型团体操要求不能有一人出错,为此,学生们冒着酷暑,排练了很长时间,才达到要求,“这么多人共演一个舞蹈,最后表演中没有出错,确实不容易。”在采访中,于大卫拿出当年精心保存的老照片。虽然只是黑白照片,但记者看到,当时大型团体操场面非常宏大、壮丽,显出了气势和精神,让人感受到当时壮观的场面。“这后面的看台上,还有一块块背景板,上面印制着不同标语、不同图案。这个也由人员进行手动操作,要求丝毫不能出错,否则就会破坏画面、破坏语句。”于大卫说,为了举办好这个盛事,烟台人民、特别是当时的学生们付出了很大精力和心血。在精心准备之下,“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在烟台体育场盛大开幕,来自广东、上海、广西等29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团队伍,在高昂的《运动员进行曲》和暴雨般的掌声中,迈着矫健的步伐,高呼着“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口号,朝气蓬勃地进入会场。“当时开幕入场式解说词,是由我编写的。广播员每播到一个代表团,大家都是激情昂扬,呼声响亮。”于大卫回忆说,这是烟台当时最大的盛事,不仅会场内竞技场面热闹激烈,而且会场外市民竞相传播,宣传面广泛。它的成功举办,将烟台体育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晨报讯(YMG记者张韬通讯员王华娟摄影报道)9月14日上午10点半,高速路交警莱山大队民警巡逻至荣乌高速137公里处时,发现前方有一队“全副武装”...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