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抗战70周年题材的多场演出,一面是“喜旺之夜”《烟台日报》创刊70周年暨大小新闻正式上线文艺晚会节目的紧张排练。昨日,记者在市歌舞剧院见识了什么叫争分夺秒。
YMG记者滕新书YMG记者唐克摄影
市歌舞剧院为晚会带来7个节目
在即将到来的“喜旺之夜”《烟台日报》创刊70周年暨大小新闻正式上线文艺晚会上,涉及到的器乐、男女声独唱、舞蹈等7个节目,均来自市歌舞剧院的演员们。其中,国家一级演员、市歌舞剧院歌唱家丁少茸也将在9月17日晚带来一首《世界之巅》。“之所以会选择这首歌,是因为一群有理想的报人创办了《烟台日报》,并经历70年的风雨与辉煌,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迎来发展的更强劲动力。”市歌舞剧院院长姜明说。能成为烟台日报70年创刊文艺晚会的主力,姜明表示倍感荣幸。“一份报纸走过70年不容易,我们很荣幸能够参与到烟台日报70年晚会当中来,这是对报人的一份支持,也是报人们对我们的肯定。此次参与的节目都是围绕烟台日报70年的风雨征程,展现烟台日报和烟台人民今天的精神面貌。”姜明向记者解读了为本台晚会准备舞蹈的创作思路,“烟台日报作为过去单一的机关报到现在已经深入每个家庭;再到新媒体‘大小新闻\’客户端将正式上线,已成为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又一支新的生力军,这在媒体融合、转型升级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要将‘艰辛\’、‘成就\’、‘未来\’等主题通过乐曲、舞蹈、歌曲表达出来,为整台晚会奠定基调。”
“转型升级”走出一条新路
其实,除了节目当家,市歌舞剧院也有“杀手锏”。“烟台院团无论是否‘走出去\’,都应该唱本土的戏。文艺节目可以为专业院团生存缓解一时之急,而剧目才是一个院团的灵魂所在。”姜明说:“只要是对本土文化深度挖掘、精心打磨出的剧目,不但能‘多演出\’,更能‘演出去\’。”第一次尝试原创歌舞剧,市歌舞剧院付出了很多汗水,并在2012年10月推出原创歌舞剧《海市》。提起这部剧,姜明回忆说:“大小道具上百件,80个演员的服装就足足用了240套。”姜明告诉记者,剧目不是节目,是“灯服道效化”的一个综合体。“我们习惯上称剧目建设就像工程建设,和盖房子一样,包涵了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的舞美就融合了我国各地的优秀资源和技术———结构舞台在上海制作,服装在杭州制作,视频在南京制作,道具是在烟台本地完成的。”他说,最终,这部剧演出成功,并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七届泰山文艺奖。有了经验,2014年,市歌舞剧院又策划创排了一台表现胶东红色革命文化流金岁月的大型主题歌舞《胶东儿女》。该剧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成为烟台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然而,在创作过程中则困难重重。姜明说:“资金紧,服装道具就得省着。衣服是50年前建团时留下的,改了改;道具小推车是到海阳村头50块钱买老百姓的。”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市歌舞剧院在2014年成功推出了《胶东儿女》,并被列入“山东省纪念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中。经过一年的巡演与反复修改,如今,“《胶东儿女》在音乐、舞美方面较去年都有很大突破。”姜明透露,下一步,该剧还将走进厂矿、企业,让红色文化成为精神力量。
50年足迹遍布齐鲁大地
经过50多年的艺术创作与实践,市歌舞剧院已逐步形成了“保持土气、彰显洋气、追求大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市歌舞剧院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烟台专区文工团,1975年后更名为烟台市话剧团、烟台市艺术团、烟台市歌舞团、烟台市歌舞剧院,如今已有合唱团、轻音乐团、舞蹈团、话剧团,是烟台市唯一的综合性专业文艺团体。至今,已创作排演了近百台大型歌舞、话剧,公益性演出走遍烟台市田间地头。精彩的节目、精湛的演技,市歌舞剧院以此唱响大江南北。市歌舞剧院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创作演出的戏剧、小品、歌舞节目多次在国家、省级大赛中获奖,培养和造就出许多知名的声乐、器乐、舞美、影视等优秀专业人才,曾先后多次到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商业演出,作为友好使者,曾代表国家、省、市地方政府出访南非、东南亚等国。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1680元珍品海参,买二斤送茅台, “八仙口”首次家门口办“中秋惠”,烟台珍品淡干参、老淡干参均仅售1680元/斤,每天前百人还送鸡蛋。提前预订加赠一瓶茅台原浆
“中秋购八仙口海参送茅台酒”、“八仙口首次在家乡推特惠了”……这两天,“八仙口”这一海参品牌再度被市民提及。这家发端于烟台,面向全国的海参品牌,将在...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