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非遗宝库中,有这样一项特殊的习俗———胶东面磕子。作为市级非遗项目,之所以“特殊”,除了其带有明显地域特征外,在传承方面,面磕子也并不像其他非遗项目,拥有一个或者多个传承人。“现在,要找到懂得面磕子制作技艺的人真的很难。”几经辗转,记者终于在莱阳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36岁的制作者迟鹏。“我们现在准备推荐其为胶东面磕子的传承人。”莱阳文化馆工作人员说。
一间不算大的工作室,在满眼梨木和已经成型的面磕子的衬托下,一段关于其历史、传承,以及他和面磕子的渊源渐渐“浮出水面”。
一棵梨树与面磕子
记者:迟老师,对于胶东面磕子的历史您知道多少?
迟鹏:先是有梨木才有面卡子(胶东面磕子)。莱阳的梨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面卡子的传承也有三百年。因为当时有些梨树死掉了,先辈的聪明人就废物利用,开始制作面卡子。现在的技艺,必须要用活的梨树才能进行制作。记者:除了梨木还有没有别的木材或者原料适合制作面磕子?
迟鹏:以梨木为正宗,也有用苹果木和枣木的,但枣木比较硬,用专业话说叫需要“沤”,而且需要半年时间,所以我们基本上是不做的。苹果木则容易变形。
记者:那制作这样一把面磕子,需要多少道工序?
迟鹏:正正规规是27道,当然现在已经有些简化了。就挑主要的说吧,首先是要蒸,然后是切削,刮研,最后刻完了还要打磨、修边,相当繁琐。所以,没有机械的老辈人,做一个是相当困难,一天最多能做六七个。而现在,随着机械化的融入,速度能够提升一倍多。但雕刻手法依然无法用机器代替。我也试过用雕刻机雕,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花纹不行,再就是速度太慢,速度快了就很容易弄坏卡子。
说到雕刻,胶东面磕子有阴刻、阳刻、阴阳兼刻三种形式,现在多数以阴刻为主,先凿后刻,以单面和双面凿刻形式为主。面卡子光鱼的图形就有上百种。还有桃、莲蓬、花卉等图形。而胶东面磕子还是以莲子和鲤鱼为主。
记者:莱阳是梨乡,拥有很多梨树,但制作必须用活梨木是否会对梨树造成破坏?
迟鹏:当然不会,我使用的梨木都是在果园改造中,被淘汰下来的梨树。
一碗馄饨与面磕子
记者:能否再说一下您跟面磕子的渊源?
迟鹏:我开始做面卡子是12岁,我爷爷会做这个东西。我记得是为了吃碗馄饨,才开始学习的。那时觉得馄饨特别好吃,记得是四毛钱一碗,还有小烧饼。所以就想学点手艺,弄点零食吃吃。当时家里面也就数我学得比较瓷实。
学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人觉得会挨打,可我真没有。但因为学艺,手指头残了,手筋断了。精力太集中,劲儿用得太大,就把左手拇指的筋给挑断了,现在拇指回不了弯。记者:你现在除了制作面磕子以外,还做什么?
迟鹏:只要是木头的,我都可以做。我也不是特意去学的雕刻,就是根据面卡子,触类旁通地会了其他的木匠活。记者:您是一直从事面磕子的制作吗?
迟鹏:不是,之前当兵,因为那时一把卡子就一块钱,一天也就刻十个二十个的。给人干木匠,一天会有三十多块钱。所以1997年以后,就撂下了,当兵回来以后就上班了。近五六年,手工业值钱了,所以才重新拾起来。去年,我和我对象干到大年三十,一年卖出一万多件。
一个家族与面磕子
记者:对于胶东面磕子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迟鹏:胶东面磕子的渊源是以面食历史发展为基本标志的,面磕子雏形是从烧饼造型引发而来。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卡子流传于胶东的十几处县、市,俗语说:“礼从宜,事从俗”,面磕子也被赋予不同的吉祥含义。你像“磬”表示普天同庆之意;“双鱼”表示夫妻恩爱同心;“葫芦”则表示充溢灵气,起避邪免灾之意……记者:那现在面磕子使用的人多不多?
迟鹏:据我了解,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到卡子,就算在城里,也有不少人对它感兴趣。
卡子的“木刻画”是靠面形从扁平而抽象的磕子中“站”了起来,构成立体、动态的艺术形象。卡子的这个“面”和“磕子”,我认为就是非遗项目的载体,“凿”和“刻”又是形式,而“民俗文化”则是艺术个性的土壤,只有有个性的艺术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记者:您对胶东面磕子的传承有什么样的看法?
迟鹏:在商品经济大气候影响下,青少年的兴趣在向多元化转移,参与民俗活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再加上现在熟知面磕子习俗活动的老人年事已高,若不及时保护会有消亡的可能。我还是按照老辈的规定,要一代代传下去,生男孩一定要学,生女孩也要学,或者让女婿去学。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夏天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季节,让所有的心都蓬勃。“夏无酷暑”的烟台,她用新绿点染了一切:绿的草地,绿的山泉,绿的林带,绿的鸟羽。她举着绿的大旗挺进,连风儿也绿...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