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17
专访鲁东大学副校长、环渤海发展研究院院长柳新华
YMG记者孟宪臣通讯员姚玉勃摄影报道
“165公里,说起来很近,直达不到2小时的车程;165公里,算起来又很远,因为需要绕道1980公里。”在鲁东大学副校长、环渤海发展研究院院长柳新华看来,165公里,是大连到烟台的直线距离,但由于渤海海峡的阻隔,使两座原本相距不远的城市无法直接连通,由此也阻碍了山东和辽东两大半岛经济圈的发展,以至环渤海和东部沿海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已成为山东、辽宁两省乃至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干部群众关注度最高的大交通项目,未来的世界最长海底通道有望“串联”鲁辽两地和大江南北。据说,项目一旦实现,山东与东三省的通行时间将从以前的10小时以上,缩减至只需半小时(按高铁时速计算)。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92年,烟台人就提出了跨海通道的最初构想。采访时,柳新华还原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从梦想到落地的全过程。
一个设想石破天惊
《今晨6点》:20年前,提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我们好奇的是,激发您的灵感来自于哪里?
柳新华:当时,我在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与宋长虹、于佩超、杨林盛等几个同事和在烟台挂职的原国家计委干部戴桂英一起,研究烟台如何从一个海滨小城成长为国际性城市的发展方略,触及烟台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交通制约。我们发现一个令人熟视无睹的惊人秘密,从烟台蓬莱到大连旅顺直线距离仅有100多公里,却因犹如天堑的渤海海峡阻隔,需绕道1900多公里与东北地区连接。
我们研究的结论是:利用渤海海峡的有利地理条件,从蓬莱经长岛至辽宁旅顺,建设一条跨越渤海海峡的直达快捷通道,那么,烟台就可以直接与东北地区连通,从交通死角摇身一变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的交通枢纽城市。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构想由此问世。
跨世纪的艰难“课题”
《今晨6点》:一些接触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的参与者曾说,这一课题研究凝结了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甚至有的科研工作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您怎么看?
柳新华:的确如此。1992年提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构想后,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原国家计委秘书长、后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魏礼群亲自出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组全体成员一直都在致力于研究,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2004年,我调到鲁东大学工作。鲁东大学专门成立了环渤海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成员由烟台发起的几个人发展到全省、全国的几十人、上百人,参加者有普通干部也有部省级领导,有院校科研工作者也有两院院士。
在课题组组长魏礼群的带领下,我和戴桂英、宋长虹、刘良忠等人始终是研究的中坚力量。随着课题研究旷日持久地步步深入,各种难题接踵而至,最初的发起研究者由青年步入中年,再由中年步入老年,以至有人为此献出生命。课题组的早期研究者杨晓东、何益寿、董国贤先后积劳成疾,事业未竟而去世。
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
《今晨6点》:国家发改委1月29日曾公布,在今年交通发展改革工作重点中,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项目被再次提上日程,将结合“十三五”重大交通问题进行前期研究。在过去的多年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有过哪些重要发展节点?
柳新华: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多次作出重要批示;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工作”纳入其中;随后,被写入山东省、辽宁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连续六年在全国“两会”提交议案和提案。
2008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2012年7月至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率领的中国工程院“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重点咨询项目调研组,曾多次赴大连(旅顺)、烟台(蓬莱、长岛)实地调研考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王梦恕等20多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非常必要的、十分紧迫的,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烟台,未来东部枢纽城市?
《今晨6点》:许多市民关心,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除拉近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直线距离外,还有哪些利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柳新华:通道一旦建成,通过车辆收费和各种管线收费等,每年利税即可达200亿元以上,若加上土地增值、旅游开发、节约燃油与材料等综合社会效益则成倍增加。跨海铁路通道约3000多亿元的投资,15至20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而且,跨海通道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投资、工程、机械、劳动力等各方面的巨大需求,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导致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显著增加;这种直接推动作用通过产业关联又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即“乘数效应”。
此外,这一项目在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具有重大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如果以日通过3万辆汽车、每车节约500公里路程的保守测算,一年即可以节约燃油100余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油田年原油产量;可以减少碳排放800余万吨;车辆油耗率、损耗率以及公路交通事故率、死亡率也将显著降低。
新闻推荐
“水母网看房车”第三期明天出发, 东西两线尽览九大楼盘,参与即有好礼送
晨报讯为房产客户提供最精准的潜在业主,为读者和网友提供最优质的房源和最优惠的价格———明天(周六),2014年第三期“水母网看房车”将再度起航!只要您有购房置...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