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晚报、哈密日报联动寻人YMG记者何晓波水母网记者王军华
昨天,一封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哈密日报的信函发至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希望能帮忙找到“1987年,曾就读于烟台市供销学校企管班的李志兰同学”。
据介绍,1987年7月下旬,一场突然爆发的山洪冲断了“兰新”铁路线,1.2万名旅客滞留在哈密火车站。这给人口仅有10余万的哈密市陡增接待压力,当时城市旅馆、酒店几乎完全“爆棚”,没有住店的旅客只能停留车站或流落街头。然而,热情善良的哈密人此刻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他们将滞留旅客纷纷请进家里,无偿提供食宿。这1.2万名旅客当中,就包括当年从烟台赶赴新疆看望亲戚的李志兰父女俩。山洪冲断铁路,哈密全城动员援助滞留旅客1987年7月27日下午,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袭击了新疆吐鲁番铁路大桥和白杨河铁路大桥,路基多处被毁,钢轨悬空,“兰新”(兰州—新疆)线因此中断行车120小时零58分。作为西北铁路交通枢纽的“兰新”线中断后,大批旅客困阻沿线,超重的接待负荷猛然间落到十万人口的哈密小城。当时的哈密车站仅是一个二等过路小站,只能容纳300人候车。哈密市区内所有的旅馆、旅社、宾馆共计2000张左右的床位,1.2万人滞留即使有钱也无处投宿。他们中有1500多人途中患有各种疾病,40%没有携带食物。
5天5夜,哈密全城动员,6万人为滞留旅客奔忙,各族居民无偿赠送的食物多达2万公斤,1.2万名旅客没有一个人挨饿,没有一个人中暑,没有一个人典卖物品,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
8月1日,经过紧急抢修后,“兰新”恢复通车,列车恢复通车的那一刻,旅客自发在列车上挂出了“哈密精神万岁”、“哈密人民万岁”等标语,无数旅客含泪与前来相送的哈密人民挥手告别。“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哈密精神”传誉神州,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雪花般飘落哈密大地。烟台父女感恩哈密,感谢信登在《新疆日报》1987年11月30日,《新疆日报》刊登了一封“对待病人胜亲人”的感谢信,信正是当年就读烟台市供销学校企管班的李志兰所写。
在信中,李志兰说,她作为一名在校学生第一次与60岁的父亲李德成一道,从蓬莱出发远赴新疆探亲,突遇灾害道路中断受困在哈密火车站。父亲患有高血压和胃病,双腿因为长时间坐车肿痛不能行走,而李志兰又发高烧生病。
正当父女二人急得六神无主时,哈密火车站的殷平欣阿姨发现了他们,了解哈密市内已经没有可以住宿的地方,而父女俩人生地不熟又双双生病。最后,殷平欣将李德成、李志兰父女俩接到并不宽敞的家里住下。
殷平欣家里只有两间房,一下子多了两个人后,屋子内显得狭窄了,她就和家人睡在临时搭建的地铺上,而把卧室让给了这对父女。期间,哈密铁路分局相关领导多次前往慰问并联系医疗救助。
事后,李德成老人专门写信感谢殷平欣一家,并寄去了蓬莱当季的海鲜,老人在信上说:“没想到第一次到新疆,就碰上你们这些好人,哈密人真好啊!”而李志兰也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封感谢信寄给了《新疆日报》,表达和感恩哈密的无私大爱。30年再聚首,哈密市再寻当事人30年过去了,这个当年只能接待2000余人的哈密城市已经旧貌换新颜,1.2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也带着对哈密的感激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中,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旅客感恩哈密的信像雪片一样飞向了哈密。虽然时间过去,当年那份“一人有难八方支援”人间大爱精神留存了下来,在哈密人当中,也包括烟台的李德成、李志兰父女心中。哈密日报记者称,30年世事变迁,有许多人都忙于各自的生计,无暇再去回忆往事,当年能互相留下信息的也不多。他们已经联系上了退休后在上海生活的殷平欣,希望烟台晚报、水母网、大小新闻等能帮忙寻找一下李志兰父女俩,一同再次相聚见证回忆当时誉满神州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哈密精神”。
读者朋友,如果你是知情者或者知道李志兰父女俩相关信息,请致电96110。
新闻推荐
杭州保姆纵火案引港城市民关注,好保姆究竟该怎么找———, 家庭服务业协会将建信用管理平台
“6·22”杭州保姆纵火案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不少市民担忧,究竟还能不能找到一位业务娴熟又让人放心的好保姆了?其实,市民大可不必过于担心。由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组建的行业信用管理平台也将于近期上线...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