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文唐嘉伟上世纪70年代,我本家叔叔援非修坦赞铁路,回家探亲带回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我去看他,那桌子上的收音机里正播放着京剧《红灯记》。消息很快传遍全村,大家争着去看,议论不休:就这么个匣子,能装下那么多人,真邪乎了!后来我去奶奶家,她说,人家广播喇叭还连个铁丝,它什么都不带,又能说又能唱的,真是神奇!哪天还能看到带影儿的多好啊!
很快,我奶的“预言”就实现了。转眼到了1975年,我们黄务公社买了一台黑白电视,一时轰动四方,一拉黑,周围官庄、篆山、黄务、姜家疃的社员就赶来看电视。我们在公社机关大院放了一张桌子,上面再放一把椅子,最后摆上电视机,大家说,真过瘾!天天看小电影。那时农村一个月也看不上一场电影。
由于收视条件有限,电视常常出现雪花噪点,时间一长,有人就讲风凉话了:天天看“麻子脸”,啥时候清亮?也有人说:什么时间能和彩色电影一样能看带色儿的?可大多数人心里有数:你们也太不知足了,天天看不花钱的电影,还想个带色儿的,真是“得了金马驹———还想它娘”,有本事买台好的捧着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公社担任党委秘书,我粗略统计过,俺全公社拥有的电视机也不足十台。中央电视台要开播第一个春节电视晚会的消息,很早就在坊间传开了,可没有电视机,捞不着看,真太遗憾了。我灵机一动,想起到山东电视台烟台记者站谈稿件时,见他们办公室放着一台电视,记者们常年下乡,春节又要回家,电视成了摆设。于是,我骑自行车跑了二十多里地借来家,尽管图像没有现在清晰,但仍然让我们过了一个十分愉快的春节。
1983年,我们公社南里村爆出一条新闻:这个村集体经济发达,村办工业产品畅销全国,利润丰厚,村支部决定为每户添置一台黑白电视机。经过一番比较,最后选定南京熊猫牌电视,该厂接到这笔大订单,很快生产出400台高质量的电视机。电视进村的那天,南里村的村民就像过年一样高兴,在村头列队迎接,南京熊猫电视机厂的厂长亲率送货车队,一溜跃进牌卡车浩浩荡荡开进了村,好威风啊!简单隆重的欢迎仪式之后,村民们喜笑颜开地捧着大电视回家。入夜,全村一片寂静,高耸入云的天线林把信号带进千家百户,社员们从此足不出户就天天看上免费的小电影了。
新闻推荐
学习雷锋好榜样……伴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一代又一代人茁壮成长。其实,雷锋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女保洁员姜文红在收拾房间时,发现客人价值不菲的美元和欧元落在了床上。没有丝毫犹豫,姜文红第...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