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禛祎通讯员张婕姜艳平摄影报道
近日,毓璜顶街道大海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壹家生活社区厨坊”热闹非凡,每到上午11时许,社区老人们就陆续来到“社区厨坊”,一边聊家常,一边享用美味的午餐。
据了解,“壹家生活社区厨坊”是大海阳社区开展的精准养老服务项目,由大海阳社区党委主办,烟台市红色先锋公益服务中心承办,旨在为社区高龄、失能、失独、孤寡老人提供便利和关爱。“社区厨坊”已于8月30日正式试营业,工作人员全部为红色先锋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每周一至周五提供午餐,暂时接纳32名老人用餐,餐费仅收取食材成本价。首创社区厨坊成老年人的“午餐保姆”日前,记者走近大海阳“社区厨坊”,刚进入便闻到阵阵香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摆设、干净的桌面地面,墙上悬挂着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影温馨而祥和,后厨里工作人员热火朝天的忙碌着,有的熬汤,有的炒菜,有的烙饼。在用餐的张大娘笑呵呵地说:“这里饭菜不错,比我在家吃的好一百倍,女儿再也不用担心我吃不好了!”
大海阳社区总人口数近万,其中老年人口约占近三分之一,约2000余名。记者了解到,2016年,工作人员在进行“社情民意大走访”过程中,很多老人提出自己单独居住,子女不方便中午回家,自己的身体又无法买菜做饭,导致吃饭成了一大难题,营养没有保障,希望社区可以解决周一至周五的午餐问题。
为帮老人解决问题,同时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经过多次调研研究及半年多的筹备,大海阳社区“壹家生活社区厨坊”正式建成并于8月30日试营业。“厨坊”的开业让老人有了自己的“午餐保姆”,成为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获老人、子女及社会的极大好评,让老人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社区的温暖,并在全市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推动港城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文明风尚。
目前,“社区厨坊”共有23名工作人员,其中厨师9名,有买菜、洗菜、切菜、刷碗、送餐等工作人员14名。工作人员全都是红色先锋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50多岁。“社区厨坊”每周一至周五提供午餐,老人可购买饭票,每日拿饭票用餐,餐费仅收取食材的成本价。为充分体现精准养老服务,“厨坊”还为老人制订了种类丰富的菜谱,老人可根据自己喜好在前一天预定第二天的饭菜,工作人员根据老人的订餐情况,当天选购新鲜食材制作,保证老人的每一餐都吃的合口味、满意。
为保证饭菜质量,现在“社区厨坊”暂时接纳32名老人用餐,如果老人不方便外出,由专人将饭菜送到家中。后期经探索,将适当增加早餐及午餐。由于“厨坊”是由社区党委主办,群众对社区具有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感,米面油都有严格的把关,“厨坊”的卫生干净舒适,且是自己社区熟悉的群众来做饭,所以老人们非常放心,到目前为止还有几百名老人想来买饭,社区负责人表示,如果后期有条件可能将“厨坊”进行扩建,满足更多老人的需求。志愿者变“大厨”饭菜可口获老人赞扬今年72岁的于占芬是“社区厨坊”的总负责人,在她的带领下“厨坊”的志愿者每天干劲非常足,服务热情。于占芬原是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南大街派出所的指导员,现任烟台市红色先锋公益服务中心书记主任、大海阳社区群众协调工作站站长、七彩志愿服务队队长,虽然早已退休,但比上班时还要忙碌,一直心系社区,十几年如一日在社区奔走,为居民解决困难,播撒自己的余热,并时刻带动着身边的人。
今年3月“厨坊”开始筹建时,于占芬更是闲不住,她亲自带领志愿者挑选锅碗瓢盆、抽油烟机等物品,保证厨具的品质,还为工作人员配备专门的衣服和帽子,将小小的“厨坊”打造的“五脏俱全”。厨具品质有保障了,饭菜品质更需要有保障,厨师便成了一个难题。为保证饭菜可口,给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于占芬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寻找擅长烹饪的志愿者,为此事她反复动员身边人,那段时间经常失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找到合适的厨师。“厨坊”开业后,于占芬每天都对用餐老人进行回访,认真听取意见,听到老人满意的评价,她心里十分欣慰。
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很多人还在梦乡,74岁的张景弄就来到“厨坊”,她是“厨坊”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但依然不辞辛苦。为了做好发面馒头,她将面揉很多遍,直到揉软为止,揉面是个力气活,又是一门技术活,揉不好面就发不好,发不好馒头吃起来会发硬,口感大打折扣,张景弄非常认真,做出来的馒头总是又香又软。
记者了解到,张景弄曾在饭店工作过,做饭很有两手,如今她把这项手艺无私奉献给社区老人,堪称学雷锋做好事的表率。“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劳动模范,我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一定要真正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为老人提供方便,也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自己的技能能为老人造福,我心里很欣慰,真正体会到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爱心活动当中。”张景弄说。“壹家厨坊”爱心延续温暖港城社区老人上午11时许,一道道诱人的饭菜出炉了。徐大娘今年已经92岁高龄,从前她的女儿时常送饭或做饭给她,赶上忙碌没时间时,徐大娘只能吃家中的剩菜凑合,无法保证营养。自从有了社区厨坊,女儿再也不用担心徐大娘的午餐问题,而且省去了奔波劳碌。“‘厨坊\’就在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又实惠又好吃,女儿不用整天来回跑了,我在这里吃饭她也放心。”85岁的老人杨连峰高兴地说,“小孩们都有小饭桌,我们的幸福大海阳也给我们老人弄了个‘老饭桌\’,生活在这样的社区是我们的福气。”吃着可口美味的爱心午餐,老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就餐老人冯大娘的女儿说:“饭菜很香,老妈今天吃得不少,这下我就放心了,明天我就回青岛上班了,可以不用半个月回家一次了。真的很感谢社区的志愿者,让老人找到了家的感觉,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在就餐老人们的满意声中,志愿者们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付出也得到了最真实的“回报”。
在记者采访当天,市公安局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支队莱山大队的民警还带着慰问品来到“厨坊”,免费提供当天中午的食材,为老人送去温暖和关爱。据大海阳社区党委书记冷晓燕介绍,前期筹备中,区委组织部、毓璜顶街道等部门及爱心企业给予了支持,芝罘区委组织部将该项目列为了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重点项目,给予5万元资金支持;社区指导红色先锋公益服务中心积极参加烟台市福彩公益金公益创投项目大赛,经过路演答辩,争取到了烟台市社会组织项目扶持资金8万元;振华集团幸福分店、驻社区单位烟台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区直六联六促单位芝罘区地税局都赠送了米、面、油等物资;“厨坊”后厨的空间也是社区一对老夫妇无偿捐赠,这让“厨坊”更加顺利的建成,并且给了工作人员很大的鼓舞。“壹家生活社区厨坊”中的“壹”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烟台市第“壹”家社区厨房,一层是指发动社区的群众为弱势的老人服务,大家互帮互助,就像是“壹”家人。社区党委的工作目标就是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做实。很多老人希望解决午饭问题,筹建厨坊不但可以解决老人的午饭问题,还可以让老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温暖,解除他们子女的后顾之忧。厨坊的志愿者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我区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而且这个项目还具有可复制推广性,其他社区也可探索社区厨坊模式,真正为社区的老人排忧解难,让社会充满爱和正能量。”大海阳社区党委书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鑫通讯员姜辉)9月9日,是世界急救日,主题是急救与家庭意外伤害。为进一步提高急救日的社会知晓度和急救学习的市民参与度,加大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推广力度。9月7日上午,芝罘区红十...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