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时候还在岱王山上防火,大太阳照着,暖洋洋的,心里却期盼着云起,风来,雨落。不知不觉就已是秋天了,站在食堂后院的林荫道上,无数金色的光斑透过泛黄的柳叶,斑驳地落在身上,投下一圈圈微缩的光影。好像夏天还没走远,清爽的空气里就已溢满月饼的甜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需要下楼走两步,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现产现销,随产随卖的月饼,有种儿时梦圆的幸福感。
闺蜜幼时家住桃花街,烟台的一家老字号食品厂就在这条街上。晴朗的早晨,我们会在上学前的空档,站在她家二楼的阳台里,头抵着镂空的栏杆,脚下是清凉的水泥地,低头就可以看到晨光里的糕点厂,橙黄的阳光透过树梢折射在檐角,丝丝缕缕地往外漏着浅浅的鹅黄色。有汽车轮胎划过街道的声音,重卡或轻卡载来了大包装的面粉、白糖和食用油。院里的那些麻雀起得最早,在那儿趁着工人们卸车的时候,赶紧闷头在石板缝里啄食吃。红檐灰墙的院落里穿着白色工装、头戴白色工帽的叔叔阿姨忙忙碌碌,在香甜的味道里进进出出,风来香飘,沁入肺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桃花街上的这家店,在外地定居的叔伯们回烟台探亲,还会特地来排队买点心,玻璃橱柜内萨琪玛、蜜三刀、小桃酥、枇杷梗……虽然没有太多创新,但味道从小到现在变化不大,传统的东西没有丢。
不过,最钟爱的还是每年中秋才吃得到的花色月饼,应时应季,时令性很强,七月初一上市,八月二十就基本上买不到了。热炉供应的蛋黄月饼,每次去都要排很长的队。那时就越发羡慕闺蜜,糕饼铺就在家门口,正可以闻香的、吃热的。
苏东坡有一首咏月饼的诗写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地区的差异使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从产地上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芝麻、蛋黄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和花边月饼等。倘若苏式、广式月饼是南方人的最爱,那么烟台人情牵的当属传统的老式月饼了。
如今,家门口就有一家糕饼铺:平时相熟的物业工作人员着装整齐,俨然酒店白案的大师傅,使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八宝月饼。粉碎的馅料里混合着南瓜子、花生仁、瓜子仁、黑芝麻的多种滋味,加入了添彩的青红丝,虽说少了几分咀嚼的乐趣,却也多了些易消化的体贴。馅料制备上,不加水分,依靠天然的油、盐、糖延长月饼保存的时间。几年只生产一季一种产品,难免显得单调,却因为坚持还原老味道,别处出的八宝月饼和“食堂八宝”相比,总有那么一丢丢不同。以熟悉加料,用信任加持,真材实料、现烤现吃,看起来金黄油润,吃起来皮层酥松的月饼,才不枉人历经一年的等待,期盼下一个仲秋月圆。胡湘君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禛祎通讯员刘英霞)9月26日,奇山街道联合烟台市普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开展“迎中秋巧手做月饼·贺国庆浓情暖人心”活动。活动当天,小石头烘焙生活馆免费提供...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