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格庄跑大营”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成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06年进入全盛期。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福山区张格庄老百姓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赶庙会风俗。庙会期间,都会有“张格庄跑大营”表演。不仅如此,在高疃曲家庙会和福山太平顶山举办庙会时,“张格庄跑大营”表演队都会应邀参加,那时“张格庄跑大营”已是远近闻名。后来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导致这一民间艺术中断。“张格庄跑大营”的传人最早可追溯到张格庄村的王镇义,他从小习武,练就一身本领,在他带领下的“张格庄跑大营”发展到了顶峰。王镇义之后较为出名的便是王树生,他四处拜名师学习武术和各种兵器,武艺高超。参军当兵后,在部队里任武术教练。后来在战场上受伤退役回到村中,一心钻研棍法。他带领自己的弟弟王树友练武,兄弟二人结合六合棍和绿林棍,创编了一套别具风格的棍法———羊角棍。现在的“张格庄跑大营”是由20人组成的表演队伍。队伍分为两支,每支队伍前面有一名耍棍者,分别扮演着“孙悟空”和“马童”的角色,耍棍者以齐眉棍为器械,用白蜡杆制成,粗有盈把,棍竖直与人眉高度齐。“孙悟空”后面紧跟着“唐僧”、“沙僧”、“猪八戒”、“大头和尚”、“柳翠”、“济公”共7人。“马童”后面跟着“穆桂英”、“扛旗手”、“扛降龙木的将士”、“董永”、“七仙女”、“丑婆”7人。加上伴奏配乐的6人,共20人。
整个表演过程为20分钟左右,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最前方两名耍棍者进行羊角棍开道和四门斗阵法演绎,舞棍时似两只羊角互顶,挑、刺、劈、撩、扫,交替变化,柔中带刚,让群众欣赏到棍法的同时也用来疏散人群,打开场地。第二部分是进行故事演绎,待队伍行进到宽阔场地后,两名耍棍者与角色扮演者一起表演《唐僧取经》、《大头和尚戏柳翠》、《穆桂英挂帅》、《董永和七仙女》等传统民间故事。第三部分是破阵法,耍棍者对扣十字门、八卦、眼镜等各种阵法进行“破阵”。整个表演过程中,均有鼓、板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乐器进行伴奏。这项民间艺术一直在张格庄镇张格庄村内继承和发扬,张格庄镇能够系统完整地回忆起“跑大营”的人已为数不多,只有今年88岁高龄的王树友还懂得这门民俗,但许多高难度动作他已经做不出来,只能简单摆摆基本动作。目前师传到王德权,他是王树友的徒弟,从小喜爱武术,2012年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羊角棍”和“跑大营”的套路。在王树友和王德权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四月初八张格庄庙会,“跑大营”正式“重出江湖”。2017年“张格庄跑大营”入选区级非遗项目,2018年正月十五将首次参加全区秧歌汇演。目前“张格庄跑大营”正式申请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YMG记者申吉忠通讯员侯心怡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郭超通讯员李世惠摄影报道)为进一步推动烟台市老干部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老干部体育文化生活,喜迎新春佳节,2月7日,烟台市“罗西亚·御花园杯”迎新春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在...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