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延科民国期间,贫苦出身的牟平人张颜山,靠售销德国狮马牌染料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北方的染料大王;其发迹之后,不忘穷苦百姓,热心公益,又是一位名噪一方的义商。他以勤劳、诚信、胆识和爱心演绎了一段乱世之中的传奇人生。阅读提示那时洋货充斥市场,且大都物美价廉,较受欢迎,唯独洋染料,即百姓称为“洋靛”的商品迟迟打不开市场。为了推销狮马牌染料,张颜山先在自己家里作了几次试验,证实这种能直接为棉纤维着色的染料,染的布料不怕搓洗,耐日晒雨淋,尤其是着色过程简单省工省事,其优点是我们当地的土染料无法比拟的。
德国人可以在中国本本分分做生意,他们在生意上可以合作,他们之间可以讲友谊,而要想在中国的土地上飞扬跋扈,草菅人命,这是绝不允许的!张颜山不听家人和伙计们的劝阻,一怒之下包下了青岛所有的剧园,免费请市民看戏,使德国马戏团因租不到演出场所,卖不出票,几十个人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乱转。没抗上几天,就被迫向市民低头道歉,向被害人赔偿了五百元抚恤金。
张颜山有意以建筑这座家宅为由,帮穷苦乡亲解决生活困难,渡过难关。他把建筑摊子铺得很大,广招大工小工,包吃包住包工钱,反复叮嘱工匠,别着急,慢慢来,慢工出细活,只要盖得好,没有时间要求。当时牟平曾有一句流行语,叫“张颜山盖房,慢工出细活”,还有一句歇后语,叫“张颜山盖房———慢慢来”,就是这么来的。张颜山是有意拖延工期,化施舍为尊重,让那些乡邻百姓有尊严地多挣一点收入,养家糊口。1推着独轮小车卖“洋靛”1907年夏季的一天,一片乌云掠过掖县城向西压来,郊外土路上,几个人低头弯腰汗流浃背地推拉着两辆独轮小车,一口气拱上山顶,然后急急忙忙脱下胶鞋,插进车架,又用油布把车盖严,还没等把草帽系紧,大雨已倾盆而下,几个人顿时被浇成落汤鸡。
这是牟平区政协文史资料《牟平千年古县》中记述的、民国期间被誉为“染料大王”的张颜山,当年带领着烟台“泰生东”染料庄的伙计们下乡推销德国染料的一段小场景。手推车上装的是德国的新产品阴丹士林等染料。他们从烟台大庙东边的“泰生东”染料庄出发,一路向西,经过福山、登州、黄县等地,沿路推销这种可以直接染布的“洋靛”。
1861年,烟台开埠。那时现北大街派出所处有个“泰生东”杂货铺,也是狮马牌染料代销商之一。当时,张颜山是“泰生东”杂货铺的二掌柜,因有业务往来,认识了德孚洋行的青年管理员克劳克。1903年,克劳克要回国服兵役,临行前,建议张颜山办一染料专卖店,专营“巴利沙”厂生产的狮马牌染料(克劳克的父亲是该厂的董事之一),并许以先提货,销后付款。“泰生东”杂货铺本是小本生意,掌柜赖芳圃对洋人洋货有疑惧心理,加之狮马牌染料销路不好,哪里敢担此风险,又因受外国洋行挤压,杂货铺经营困难,因此,无意再做生意,索性处理了存货,把店铺酌价转让给了张颜山。张颜山那年四十六岁,有二十多年经商的经验,又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于是,接过了杂货店,筹集资金,雇用店员,添置设备,正式开设了“泰生东”染料庄,专卖德国狮马牌燃料。
那时洋货充斥市场,且大都物美价廉,较受欢迎,唯独洋染料,即百姓称为“洋靛”的商品迟迟打不开市场。为了推销狮马牌染料,张颜山先在自己家里作了几次试验,证实这种能直接为棉纤维着色的染料,染的布料不怕搓洗,耐日晒雨淋,尤其是着色过程简单省工省事,其优点是我们当地的土染料无法比拟的。他对狮马牌染料销售前景充满信心。
其时,烟台毓璜顶北面有一条染坊街,集中了烟台大小近十家染坊,家家染坊院里都是一摆溜埋着十余口大缸,一匹白布从浸泡、着色、清洗......耗时十余天,换缸七次,工序繁琐不说,质量还不稳定。
为了让人们了解洋染料的优点,张颜山一边花钱在报纸上登广告,一边沿街张贴新染料说明书,还去染坊街逐户讲解,但收效甚微,人们普遍担心洋染料烂衣服,大染坊的东家们更是不买账。
好,那就来个眼见为实吧。这天,太阳高照,微风习习,张颜山领着伙计,带上染料、工具,来到染坊街,在一处宽敞的地方,做起了现场演示。他们在围观的人群和各染坊掌柜的注视下,先烧开一口大锅水,再按比例投入染料和盐,搅匀后投入布料,四十分钟后出锅晾晒,由于天气晴朗,不长的时间,布料晾干,一件件着色均匀、漂亮鲜艳的布料呈现在人们面前。原先需干十几天的工作不到半天就结束,围观者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啧啧称奇,都服了。此后,一传十,十传百,“泰生东”狮马牌染料很快就在烟台街销路大开。
张颜山初战告捷,又把眼光转向农村市场。在胶东农村,染布用的都是土法。农民自种蓼蓝草,采叶,加少量石灰泡出蓝汁即可染出蓝色,采家槐树种捣碎取汁可染出黄色;用谷草灰浸泡染出灰色……这样染出的织物虽然环保,但质量可就谈不上了。
由于农村居住分散,为了打开销售市场,他只能带领伙计们长年下乡串村,为农民当面传授洋靛染布技术。本文开头的小场景,就是他们工作的常态。他们推着独轮小车,载着染料、工具和行李,风餐露宿,走了一村又一村,过了一镇又一镇,东边文、荣、牟,西边蓬、黄、掖,五六年的时间,足迹几乎踏遍了胶东每一处山山水水。每到一村,现场试验,染不好不走,满意后再收钱,农村的市场很快就打开了。为了方便农民购买“泰生东”的染料,他们的销售方式相当灵活,从烟台总号到各地代销处,既批发又零售,偏远山区由货郎担送货。
张颜山的洋染料生意在胶东大获成功,又向山东的中西部进军,没用几年,就取得了狮马牌染料在山东的代理权。1910年前后“泰生东”又在济南、青岛、上海、哈尔滨等地设立分号,一举垄断了中国北方的染料市场,也因此赢得了中国北方“染料大王”的美誉。2德国人让我发了家,但欺负中国人不行1929年秋,青岛市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德国马戏团事件。彼时,一德国马戏团在青岛市商业演出,一市民因买不起票,在外面偷看,竟被德国看守用佩刀刺死。观众义愤填膺,纷纷上前与德国人理论,却被警察阻拦,青岛市政府迫于德国人的威势,也想不了了之。张颜山闻知此事,既愤怒于德国人的嚣张残暴,又痛恨政府的软弱无能,决心出面干涉此事,为死去的市民讨回公道。
这时,张颜山的家人和伙计们都劝阻他不要插手此事,因为当初要不是德国人帮忙,就不可能有“泰生东”的今天。
张颜山1862年出生于牟平养马岛张家庄村,原名张宗桂,号燕山,后改号颜山。旧时,养马岛地少土贫,张颜山出生没几年,又添两个弟弟,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无奈,其父张吉广带着全家渡海逃难,来到牟平城东北部邵家塂村安家落户,一家人靠开荒种地维持生计。1876年,父亲托人把15岁的张颜山送到烟台“泰生东”杂货铺学徒。苦难的童年,农活的磨练,让张颜山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品质,加之天资聪慧,在“泰生东”仅五年的时间,就由跑腿打杂升到下街(看行情),再到“二掌柜”的位置。
在“泰生东”,是德孚洋行的德国管理员克劳克引导他做起了销售狮马牌染料生意,“泰生东”染料庄取得了一定的销售成绩后,又帮他取得了“狮马牌”染料在山东的专卖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烟台、济南、青岛等地德孚洋行所存染料全部由“泰生东”销售,使其利用大战期间,染料货源断绝、国内的染料奇缺、价格暴涨之机,净获利200余万银元。因有了这个资本,才能在烟台设立“泰生东”总号,在各大城市设立分号,在许多市镇设立代销处,成为雄霸中国北方的染料大王。后来事业的发展,包括民国9年(1920)前后,在烟台办起的“聚生东”绸缎庄、“五生东”棉布庄,在上海创办的“义生钱庄”,在丹东创办的“永合染料庄”及缫丝坊一处,都是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取得的第一桶金打下的基础。一战后,德国人返华,因张颜山将他们离开中国时转让的染料货款如数奉还,感动之余,在张颜山60岁生日,送他一辆本茨轿车为生日礼物。德国人出于对他的信任,回国时,竟把驻烟台青岛的领事馆交由张颜山管理。
但是,一码归一码。德国人可以在中国本本分分做生意,他们在生意上可以合作,他们之间可以讲友谊,而要想在中国的土地上飞扬跋扈,草菅人命,这是绝不允许的!他不听家人和伙计们的劝阻,一怒之下包下了青岛所有的剧园,免费请市民看戏,使德国马戏团因租不到演出场所,卖不出票,几十个人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乱转。没抗上几天,就被迫向市民低头道歉,向被害人赔偿了五百元抚恤金。3张颜山盖房子———慢慢来在现今的牟平区邵家塂村有一幢张颜山旧宅,始建于1920年前后,住宅上下两个大院,共有房屋110间,占地3280平方米。整个建筑规模宏伟,庄重大方,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单看石料,就整齐划一,凿痕如丝,接缝如发。其中尤以“三雕”———石雕、砖雕、木雕最为精致。如此豪宅,得力于雄厚的资金,更得力于工匠们的倾情劳作。
据说,当时牟平大地灾荒不断,民不聊生。张颜山有意以建筑这座家宅为由,帮穷苦乡亲解决生活困难,渡过难关。他把建筑摊子铺得很大,广招大工小工,包吃包住包工钱,反复叮嘱工匠,别着急,慢慢来,慢工出细活,只要盖得好,没有时间要求。当时牟平曾有一句流行语,叫“张颜山盖房,慢工出细活”,还有一句歇后语,叫“张颜山盖房———慢慢来”,就是这么来的。张颜山是有意拖延工期,化施舍为尊重,让那些乡邻百姓有尊严地多挣一点收入,养家糊口。他的善义之举,乡邻们岂能不心领神会?他们只能以一丝不苟的精工细活作为报答。据现已退休多年的原牟平区人大副主任曲培良说,文化大革命前他亲眼见过张颜山故居祠堂内有两株木雕的葡萄,葡萄两米多高,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各有一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毛毛虫蛰伏其上,其雕琢之精致简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村里的老人告诉他,仅雕刻这两株葡萄,两位顶级高手木工师傅就用了两年时间。这座住宅,耗时三年多,用了比同等规模普通民宅多两倍的时间才修建完成。豪宅建起之后,张颜山一天都没有居住。近百年后的今天,这座张家大宅院,在胶东大地并不多见,与其说它代表了那一时期胶东民居建筑的最高水平,毋宁说是张颜山义举的回报。
张颜山发家之后不忘穷苦百姓、热心公益的事例还很多。1917年,他在邵家塂村西建起旅馆四栋十六间,为过往路人提供食宿,遇有贫困者不仅免费,甚至还有赠与;1919年大旱,开仓赈济百姓,全村六百余人,每人发粮三十斤,同时在旅店每天早晚各赈粥一次;1928年,在本村办义学一所,建校舍20余间,招收本村儿童免费入学,教师工资、教学费用全由他承担;1931年,捐款14000元,在城东关弥勒寺附近原牟平师范旧址上,扩建校舍154间,使牟平学子得以就读;1930年捐款15000元修筑了一条从烟台到金沟寨的石条公路;1933年建牟平恤养院,一次捐款15万元;又资助烟台张裕公司50万元,扩充酿酒厂。此外,还多次向牟平、烟台、青岛、济南、上海等地的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捐款,累计达数十万元。抗战初期,民不聊生,张颜山告诫家人,除最大限度地减免应收地租外,每年春天,都要发放一定的度荒粮赈济饥民,许多人因此得以果腹,保全了性命。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爆发,张颜山创办的“义生”钱庄焚于战火,同时,由于用人不当,钱庄遭受重大损失,加之几处商号均受到日寇侵扰,张氏企业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1941年3月,79岁的张颜山在上海去世。
新闻推荐
昨日,在开发区37度梦幻海乐园及其他游泳场馆,人们尽情玩水嬉戏,享受清凉。连日来,烟台市以“晴热”天气为主,气温较高,许多市民...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