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河,烟台的母亲河,流经两县(市)四区,最后经开发区流入黄海,全长75公里。牟秀松,夹河边村居胜利东村党支部书记。一个71岁的胶东汉子,干了近37年党支部书记。
36年间,他像一位老船长,“摆渡”着一个曾经由5省48县“移民”拼凑起来的村子,带领他们奔上了小康路。目前,胜利东村集体固定资产12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6万元,村民拥有2套住房比例达到95%。
日前,在济南召开的全省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担当作为好书记”“干事创业好班子”表彰大会上,牟秀松被授予“担当作为好书记”,截至目前,他获得国家级、省级、市区级荣誉24项,他所带领的村居获得包括7项国家级荣誉、19项省级荣誉的89项荣誉。疾风恶浪不回头说起30年前的穷酸,至今牟秀松眼中仍泛着泪花。这个叫“西沙旺”的地方,曾经一年四季风沙肆虐。村民间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贫穷,“西沙旺,穷人旺,吃不饱、穿不暖,家家穷得叮当响。”
1982年,当过生产队队长10余年的牟秀松,当上了胜利东村党支部书记。“我是农民的儿子,绝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只要大家一条心,沙滩也能变成金。”在当年的“就职演说”中,他立下誓言,只要看准了发展方向,这条九尺汉子是绝不回头。
1984年初夏,国务院批准成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他抓住机遇,将157万元征地款全部投入被看好的烟台地毯材料厂,让死钱变成活钱。随后又将220亩土地出租,两个项目年创收170万元。有了初步积累,村里成立了金东经济发展总公司,办起了建筑公司、运输车队等11个子公司,几年下来,集体资产涨到3000多万元。
90年代初,他又借助别人资金合作开发、引进外来资金独立开发等形式启动房地产开发,滚动开发了24万平方米的金东住宅小区,不但使全村居民搬上了新居,而且对外出售楼房1100多套。随后,牟秀松又带领东村成功开发11万平方米的金域河畔小区、3万平方米的金东商贸城和10万平方米的金东世纪商住楼。气正志远聚人气牟秀松不吸烟、不喝酒、不请吃、不打麻将、不进舞厅,被称为“五不”书记。他对家人要求更是苛刻,牟秀松“当官”这么多年,没安排过自己家的一个亲属,他给家里还定下一条家规:“我任书记一天,全家人都不要想去金东经济发展总公司工作。”
早年因贫过早辍学的伤痛,加上发展的欲望,让牟秀松对知识近乎“痴迷”。年过七旬的他,经常熬夜苦学,面对厚厚的书本和大量的设计图纸,他一点一滴地推敲琢磨,遇到不懂的就四处请教,目前可以说是开发区乃至烟台市建筑业界的行家里手。良好的创业环境,对知识、人才的渴求,让胜利东村的“人才圈”越来越大。目前,已有50多名外来人才扎根东村。群众的幸福放心上在胜利东村这艘“大船”的航程中,群众的幸福追求也是牟秀松一直在追求的。
2005年,在牟秀松主持下,村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成立股份公司,将3260万现金净资产折成股权,量化到范围内的每位居民。第二年,每位持股村民就拿到了15%的红利。至2016年底,累计分红总额达4000余万元,一位老人感慨道,“没想到老了不用干活也能挣钱,日子越过越好!”
胜利东村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一流的幼儿园、小学和老年颐养中心,对本村幼儿入园、老人入住老年公寓费用减半。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标准化活动场所,供居民休闲健身。依托开发区“两保”政策,投资800多万元为全部适龄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部村民能够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待遇……村集体还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3000多平方米的永久性市场和1000平方米的大棚市场,村里100多户居民干起了私营买卖,有600多人外出就业,村民有了稳定收入来源。
胜利东村如今已成为开发区经济实力最强、纳税额最高、净资产最多的龙头村。通讯员家傲照伟婉璐YMG记者刘洁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徐睿)根据《山东省定价目录》有关规定,结合烟台市实际,经研究,市物价局下发《关于市直机关幼儿园等公办幼儿...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