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蒙
刚刚度过国庆长假,这个假期在给我们提供欢聚机会的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谈论“别人家的孩子”的机会。
“别人家的孩子”是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常常提及的人,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刺激孩子,可能会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较,特别是当自家孩子表现一般或较差,而“别人家”的孩子表现优异时。
可能有的家长认为说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有目标、有追求;也有些家长是出于“谦虚”的考虑,而多说别人家的孩子好,少说自家的孩子的好。有调查表明,将子女作为攀比工具,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他们,是最让孩子讨厌的父母的行为之一。曾有朋友对笔者说过,他也时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说事,有次孩子毫不示弱地说:“你让那个孩子喊你爸爸去啊,他考得再好,是你的孩子吗?”“为什么你不和某某的爸爸比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反抗、反感以及对父母自我成长的“期望”。
父母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是有一定危害的,首先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此一来,孩子可能会产生伤心、安全感低、自卑、憎恨等负面情绪,从而不仅难以起到激励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亲近感,导致亲子关系淡漠。其次,常被父母比较的孩子会认为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所以容易有意做出过激行为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会更加认为孩子顽劣不值得疼爱,造成恶性循环。再次,那对孩子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示范”,受此影响,有的孩子会在经常性的比较和攀比中迷失自己……
那么,做父母的如何做才有利于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好”的那个呢?
一是承认孩子间有差异。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教育环境、亲子关系等原因,孩子的发展速度、认知能力、生活经验、性格特点、学习方式等都是不同的,父母应当承认、接受孩子之间的差异。而且,差异未必就是差距,往往是其个性形成的开始,这种差异更需要父母来加以保护。一方面,父母必须认识到:爱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另一方面,父母要有不断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不可一味盯着、指责孩子的错误,不能因为强烈的期望,就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将他们的缺点刻意放大、过度关注,要以赞赏、鼓励的方式推动孩子将优点变得更优、长处变得更长。
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印度思想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较。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个性,我们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盲目跟风,人家孩子学这个我就让自己的孩子学这个,人家孩子上北大我就让自己孩子上清华,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可能不同”,做父母的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发展道路。
三是适当降低期望值。孩子不是父母未竟愿望的实施者、补偿者,孩子的未来属于自己。我们父母应该做的,就是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接纳孩子的当下,回归平常心,耐心陪伴他们成长。如果我们能适度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坚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也许会发现孩子变得很“能”,很不一般,而这正是优秀的开始。四是教孩子学会反思。父母应该坚持“纵向看”并引导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比如,跟之前比较有哪些进步、退步?我该怎么办?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方面值得孩子学习的话,那么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原因等,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建议、引导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五是换位思考。试想,假如孩子经常拿我们和某些方面比我们强的其他孩子的家长比,我们又是怎样的感受?父母要坚信一点: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其所能,父母就不要过于苛求孩子。同时要时常自省,为人父母,我们也需要不断成长自己,因为以身作则、以身示教,永远是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同时,要考虑孩子“望父成龙、望母成凤”的期许。
六是有时不妨将“自家的孩子”看作“别人家的孩子”。也许有时真的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么,我们有时不妨也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就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样,换个角度,其实你家的孩子也许就是其他家长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赞美之词,渐渐地,我们也许会发现孩子变得开心了,自信心增强了,我们自己也会慢慢觉得“孩子还是自家的好”!
硕士研究生,供职于烟台市教育局,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室主任。
新闻推荐
9月17日,由烟台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自主研发的简易行政案件速裁APP(以下简称速裁APP)正式上线运行。今后在烟台开...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