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烟台新闻 > 正文

为真善美而奋勇前行 寻访大家

来源:烟台晚报 2018-12-29 09:28   https://www.yybnet.net/

綦国瑞(右一)、柳新华(右二)在<a href=烟台市散文学会创作活动基地揭牌仪式上。">主持人:YMG记者曲彩云摄影报道

远避喧嚣,静水流深。在烟台文学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一个学会的引领下,在一份刊物的呵护下,在一群同道文友的陪伴下,在散文写作的路上,栉风沐雨,成长着自我,也滋养着港城读者的心灵。这个学会是创办于11年前的烟台市散文学会,这个刊物是刚满十周岁的《烟台散文》。创办学会和刊物的是烟台市知名散文家綦国瑞先生。办学会不易,办刊更难,但如今说起学会和刊物一路走来的历程,綦国瑞更多的却是欣慰。“为真善美而奋勇前行的勇士”,这是文友给予綦国瑞会长的评价。几位欣然接受记者采访的散文学会资深会员则不约而同地表示,写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人生,因为与散文同行而多了一份精彩。

因为文学的初心,自觉挑起一副重担

说起这个团体,当然首先得说说烟台散文学会的綦国瑞会长。11年前的11月,在市文联的倡导和努力下,綦国瑞担任了烟台散文学会首届会长。“文学创作往往是靠独立的脑力劳动完成的,但文学创作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切磋、相互支持,我们创办散文学会的初心,就是要为烟台的散文写作者提供这样一个相互鼓励、共同提高的平台。”经过11年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个起于青萍的未名小会,随着学会作用不断增强,声誉不断提高,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成为胶东大地上的一方充满活力的文学阵地,并在全国有了较高的名望。次年,在没有任何办刊经费、也没有编辑队伍的情况下,经烟台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批准,綦会长牵头创办了《烟台散文》杂志,为烟台绘出一张亮丽大气的文学名片。峻青老为《烟台散文》题词,张炜也发来了贺词。

綦会长退休后本可享受优裕舒适的生活,走遍大好河山,饱览山川美景,但綦会长没有,他主动挑起了这副沉重而艰难的担子。没有办刊经费的困难,身体不好四处奔波的苦楚,綦会长都可一笑而过。资金短缺可以克服,劳筋动骨可以忍受,綦会长最愁的就是找不到好稿子。“不管多么难,我们都千方百计想办法保证每期正常出刊,不辜负读者的期望,最难的就是好稿子少。”为了求得好的稿子,綦会长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名家,请他们为《烟台散文》提供稿子。“我们主动联系张炜、王宗仁、石英、李登建等这些名家,利用开会等各种机会,接触他们向他们约稿。咱们烟台当地的一些著名作家,像矫健、王秀梅,我们也都主动向他们约稿,登门拜访,向他们学习,从他们那儿求得好的稿子。”为了《烟台散文》的高质量,綦会长四处“讨”稿、“求人”、“化缘”,请他们给《烟台散文》投稿,请他们担任《烟台散文》的顾问,“主动到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红孩那儿汇报工作,请他看看咱们的刊物,给予指导,他对咱们的刊物认可了,咱们就请他当顾问,这么多年来,他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支持。”石英、王宗仁、王兆胜、邱华栋这些作家也是綦会长利用开会的机会主动接近,送给他们刊物,请他们指导并当顾问……慢慢地,《烟台散文》的顾问队伍越来越大。“峻青老对我们支持很大,老人对家乡很有感情,对我们的刊物也很有感情。”綦会长心里有的只是欣慰和感恩,但文友知道他的辛苦。“有一次綦会长邀请一些名家到烟台举办笔会,亲自接站,安排路线、食宿,在车上他拿起针给自己注射胰岛素,那一刻,我心疼到流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没有任何利益如此倾情付出?”芝罘区文联主席李绪政想起曾经亲历的镜头,依然感慨不已。

在键盘上码字,是我最大的乐趣

鲁东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柳新华酷爱散文写作,有40多年的业余写作生涯,已出版各类著作50余部,退休后又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燕台散记》。

柳新华的业余写作源于梦想,从读小学和中学开始,老师发现他的作文写得不错,鼓励他一定要学好语文,将来当一名作家,梦想由此开始。1978年恢复高考,柳新华考入高校中文系,其时“文革”刚刚结束,中文系考入了一批血脉贲张的文学青年,受他们的影响,大学毕业时,柳新华很是憧憬作家的梦想。“但是作家不是人人可为的,这里原因多多,但最重要的是,大学毕业之后,首先要有一份工作,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我一毕业就结婚,上有老,下有少,端好铁饭碗,全家吃饱饭,其他的难以顾上了。”当然,不是作家并不妨碍写作。“如果说从事文学创作、卓有建树的人可以称为作家,那么其他从事写作的人不妨称其为写家。”柳新华认为自己可以称得上业余写家。

柳新华的业余写作,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最早始于写通讯报道。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在大学停招、求学无门的情况下,他通过自学坚持写通讯报道,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从村队写到公社,从公社写到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写了多少通讯报道稿,“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原来厚厚几大本剪报,几次搬家也不知折腾到哪里去了。”写散文一直是柳新华的爱好,工作期间虽然没有多少时间写,心也难以静下来,但忍不住试笔,除了出版过《悲壮的挽歌》《七月流火》《难忘的一天》等几本散文集外,60岁前还断断续续写了一些短文,累计有100多篇,在退休之前选编了60篇,结集为《燕台随笔》;退休后有时间了,静下心来写了一些回忆性文章,两年下来满40篇,结集为《燕台散记》,“算是《燕台随笔》姊妹篇吧。”

工作忙碌的柳新华40多年来独自完成和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著作,日积月累竟然已达50多本,约有2000多万字,他的时间从哪里来呢?“我的业余写作基本是这样做的: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工作再忙也有闲余时间;利用突发灵感写作,灵感来了,一定要及时抓住,写起东西如有神助,否则,稍纵即逝,言语蹇拙,事倍功半。”“我的业余写作完全是一种爱好,爱好是没有理由的,有人爱养宠物,有人爱打扑克,有人爱侃大山,我的爱好就是把文字变成书面印刷物。其二也为了责任。写作中有社会责任、有职业责任、有家庭责任,也有正能量。其三,也是为了担待。人生是要做一点事情的,不论大事小事,关键是要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要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利的话、有利的事,人人都应当知无不言、尽职尽责,人人都应当有所担待、有所作为。”这些就是柳新华40多年笔耕不辍的动力。“退休以后,趁着身体还允许,写点回忆性的东西,多多少少记录一点人生轨迹,记录一点时代变迁,记录一点印象深刻、对后人可资借鉴的人和事,不枉人间走一场。”《燕台散记》是一位退休老人由快节奏工作转向慢生活状态的一种尝试。“我退休了,赋闲在家,除了看孙子,就是写点东西,每天的所学、所见、所闻、所想,在键盘上码字,就是我最大的乐趣。”柳新华认为散文是最好的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我喜欢散文,我愿意在我的有生之年,多写点散文,娱己兼顾娱人,将业余写作进行到底。”

在写作生涯中,柳新华见证了烟台散文学会和《烟台散文》的不平凡的成长之路,从中受益也助推着烟台散文学会和《烟台散文》的发展、进步。他感恩綦会长牵头创办的烟台散文学会、《烟台散文》,不仅助推了烟台市的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让他个人受益匪浅,散文写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散文好友。他更希望接下来的日子,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烟台散文学会、《烟台散文》的路会平坦一些、轻松一些,走得更顺更好一些,让优秀的散文新人新作不断涌现。

一种情怀、一种坚守、一种责任

烟台散文学会名誉副会长尹其超喜欢文学由来已久。“父亲古文底子深厚,能背诵《古文观止》所有篇章,我的老师王焕章是文学创作的大手笔。在家父和老师培养下,我酷爱文学。”为了创作,尹其超主动辞掉教书职业,到工厂做工。“那个年代工人打腰,我写工厂生活,各级大报争相发表,工人尹其超的文章在《大众日报》《烟台日报》《山东文艺》《连环画报》连篇累牍,经常是头题。稿子甚至上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影响扩大,市里把他从工厂调到文化创作单位,后又被地委调行署出版部门。多年来,创作编辑两不误。

尹其超笑称自己“对文学的爱好无可救药”,一天不看书写点东西,就觉得空落落的,无精打采,总觉得什么都没干,虚度了一天。“读书写作是一种情怀,年纪大了,成为精神寄托。”退休后,尹其超一直笔耕不辍。由于热爱大海,又住在海边,夏天早上4点钟起床,下海游泳两个小时。然后上班,养成习惯。天冷了,不下海,生物钟仍然让他四五点钟就起床,没事干,就看书写文章。“我的作品大部分是早晨写成。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把所经历的事情、所思考的问题、所想象的故事,记录下来。哪天没什么写,就从读过的书中抄录一段文字,或者用当天学过的词语造一个句子。读书看报,手不离笔,从不一目十行,而是字字斟酌,我读过的书籍杂志上布满各种符号……”一点一滴地积累,成年累月地坚持,尹其超的文字水平不断提高。因为爱好,所以坚守。阅读唤醒记忆,往事激发写作的冲动,尹其超情动执笔,文章有情有景,退休后,发表作品近百万字,几乎每天都读,都写。“有了构思,心血来潮;写完草稿,放在一边,然后,每天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稿子写了不少,能发表的就投稿,不适合发表的就存盘留念,自我欣赏。”尹其超把读书写作当成一种爱好,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怡情怡人。

在尹其超的人生字典里,写作不只是爱好,不只是兴趣,也有责任和担当。“一些散文随笔,不仅写自己的爱好,对家乡美景、革命传统、亲情友情都走笔不辍。天地有大美,人间有真情,到处都有正能量,作为一名作家,有责任把这些写下来……”尹其超告诉记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读书写作是我终生的爱好和追求。”

所以,2008年,尹其超直接参与了《烟台散文》的策划和筹备工作。“办内部刊物,不能拉广告,不能公开发行,没有财政拨款,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可是,尹其超没想到,十年来,《烟台散文》办得风生水起,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带来福利。

对《烟台散文》的成长过程,尹其超历历在目。“能力和魄力,是《烟台散文》日新月异的根本。綦国瑞不忘初心,把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写作平台的责任扛在肩上,大胆拓荒,终于开垦出一方创作阵地———《烟台散文》。”在尹其超眼里,《烟台散文》的创办和成长,是编辑部的拓荒之旅,是主编思想高度和文学才华的充分体现,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坚守、一种责任。

散文写作让她开始了“斜杠”人生

潇翔小学校长曹瑞敏也是一名散文作家,采访中她直言自己的生活被《烟台散文》改写。虽然是个很晚的“入伍”者,但和《烟台散文》也有很深的渊源。

2016年末,处在冬季假期中的她接到《烟台散文》编辑春季号的征稿信息。对曹瑞敏来说,曾经“写”是一种刻在心灵深处的需要,但是描摹心灵感受和表达对世界看法的文字已经很久不曾碰触,这份征稿信息搅动了曹瑞敏的心,那些关于童年山村的,关于逝去岁月的文字开始从心间飞出。“我发现她们就堆叠在心底的某个空间。”三个夜间,曹瑞敏与她的山村岁月碰撞、撕扯,她看到童年的自己与乡村万物的交往和对话,重新去感受那段生长期的欢乐和痛苦、奔跑和挣扎……很快,《我的乡村》写成,5000多字的篇幅容纳了她对童年时期乡村的认知和思考,《烟台散文》节选了其中的三分之二。

曹瑞敏说,是《烟台散文》的征稿信息让当年那个酷爱写作却已经湮没在工作中的丫头再次找回了心中的理想,于是,她的生活被改写了,有空闲的夜晚曹瑞敏会坐在电脑前轻敲,完成着一些片段和叙事。《与一段风景的偶遇》、《一念便是一见》、《“石老人”的石头话》、《“城市农夫”的日常》等作品相继发表于《烟台散文》。现在,她的“乡村系列”已累积十二万多字,正在整理,结集,准备出版的过程中,曹瑞敏还成为网络平台“简书”的用户,可以在出差往返的路上、在工作活动的间隙、在可能的碎片化的时间里手机创作,有了16万多字的网络作品。“我的心里充满着喜悦,我走上了现代社会标志性的‘斜杠’人生。这是因了《烟台散文》编辑的一线相牵、因了綦会长的一个平台搭建、因了《烟台散文》的一次空间开放……现在我不仅是一个教育者,同时又可以说是一个写作者了。”在曹瑞敏的人生中,《烟台散文》是烟台市散文创作的一片高地,也是她人生的引领者。她愿意和她一同前行,去沉到生活的日常中努力地自省和洞察,做一个负责任的阅读者和表达者,和共同的前行者一起跟随她并支撑她,让她从此时的芳华走向一直的芳华。

新闻推荐

十一中、御龙山学校投入使用 我区今年审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9处,增加学位2500余个

本报讯(YMG记者宋晓娜通讯员俊翰义晓)教育,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未来。2018年,区教体局全面加快校舍新建、改扩建步伐,...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为真善美而奋勇前行 寻访大家)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