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
印象中,烟台老铜材厂大概就在现在福莱花苑的位置。当年,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将厂区分为东西两部分,记得路西是低矮的办公楼,路东则是机器轰鸣的生产厂区。
上个世纪70年代,学校经常搞一些学工、学农、学军的课外活动。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到铜材厂参加劳动,任务就是从厂区空地上堆放的一大垛收缴上来的废品中,捡拾铜质材料。
我们一帮小学生,围在像小山一样的废品堆边缘,按照工人师傅的指点,认真挑拣。铜线,电池顶帽,插座芯片,水壶铜把……仔细鉴别,逐一归类。其中,数量最多、最好辨认的,当属刻有大龙图案的铜板和中间有四方孔的古钱。
那个年代,大人小孩都爱踢毽子。最常见的毽子,便是两枚铜钱叠放、用铁片捆扎一撮毛线做成的。在学校课间,在放学路上,在自家院落,随处可见上下飞舞的五彩毛线,伴随着铜钱与鞋子触碰的清脆“啪嗒”声,那是当时的一道风景。
虽然那个年代的铜钱不算稀罕物,似乎人们尚没有收藏囤积的意识,但毕竟它可以做毽子啊!此刻,几乎随手一扒拉就有好多的铜钱滚落脚下,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真的是太有诱惑力了。但是,尽管大家都在大呼小叫,惊喜不已,却没人敢打铜钱的主意。因为都知道,这是公家的东西,而且学校有纪律,小偷小摸是要挨批评、受处分的。所以,我们就这么一直老老实实地干到最后收工,竟然没有一个人趁机私藏。
若干年后,当大家聚在一起,提及那段往事,有人调侃:与其把成堆的铜钱回炉,倒不如往鞋子里面塞几个,留到现在,一档“鉴宝”下来,说不定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就在其中呢!当然,只是说笑。我们更知道,儿时的单纯,远比几枚铜钱来得珍贵。诚信是无价之宝,过去是,于今尤是。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钟嘉琳通讯员曹兴强摄影报道)元旦假期第一天,芝罘区黄务街道东珠岩社区夹河边上的违法建筑旁,却是一...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