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守业
只楚村位于芝罘区、福山区和烟台开发区交界处,唐朝时建村,在胶东属建村较早的村落。因村北多枳(俗名臭桔),故称“枳楚”,“楚”即灌木丛生的意思。“枳”与“只”同音,后演变为“只”。“只楚”在当地口语中又读作“择处”,据说是从河南省固始县迁居来的人,按固始县口音读“只楚”为“择处”,沿袭至今;也有说是唐时古音。只楚村地域大致分山岭、丘陵和山前平地三部分,其中山岭有乳子山、锥山、曹家山、金家岭、大嘴子山、王家岭、牟家大顶、官茔岭、道士帽子山等。夹河、区河流经只楚村西部。过去只楚村域内有只楚寺、关帝庙、三官庙、烽火台等古迹,1948年国民党军队占领烟台时,曾在村南修建飞机场。
考古发现,东周时村域内就有傍井而居的先民,现有姓氏164个,是芝罘区姓氏最多的村之一,其中刘、王、李、申、金、唐人丁兴旺,为只楚村“六大姓”。明正德年间,刘、夏等数户从“小云南”迁至只楚村,被称为“占山户”。明嘉靖年间,李姓从河南省固始县小洼子村来到只楚村定居,福山县内刘、王、唐诸姓从不同村迁入。万历年间,申姓从牟平县申家庄迁入,清朝时金姓由北皂村迁入,这几姓被称为“买山户”。
只楚村农业及工商业均很发达,是芝罘区经济强村。农业方面突出的一件事是稻改:上世纪60年代初,只楚村引种旱稻获得成功,个别地块亩产达到350公斤,后实行稻、麦两作,秋后稻田种小麦,拔了麦子再插秧,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且水稻亩产超过小麦和玉米。当时每年向国家交稻米6万公斤,村民每年人均分稻近百斤,只楚村被誉为“北方江南”。这期间村内10多名单身汉喜结良缘,小伙子找媳妇的标准大大提高,都说:“只楚村的大米饭招来了四乡的好姑娘。”
只楚村人外出经商开始于明末清初,据传“首起于福山,活跃于北京”,清嘉庆年间,村民李芳远到北京经营“丰泰号”米庄,将米庄经营得十分兴旺,“丰泰号”的成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进京学做生意,后形成了颇具实力的“京都帮”,到清末时,只楚村在外地的独资商号15家,在商号入股的19家,在外埠商界任要职、当掌柜的18人,当时有近40%的年轻人外出学生意。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比例达到了55%以上,其中当掌柜的28名。商人中最出类拔萃的是申传縢,他堪称“旧时只楚首富”,1914—1938年,他在烟台开设“隆丰号钱庄”“同成代理店”等钱庄商号,烟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瑞丰面粉厂、隆顺钱庄、福聚盛钱庄等都有其股份。1950年后,只楚村凭借近郊优势,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副业。改革开放后,只楚村的工商业发展呈井喷式态势,以1984年创办电缆厂为标志,只楚村开始走上现代大工业发展之路,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大型乡镇企业集团,先后成立烟台市电缆厂、烟台只楚药业有限公司、烟台汽车内饰总公司等20多家企业,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个。兴办的以新型材料、生物制药、光电通讯、汽车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框架的烟台只楚民营科技园,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宝钢集团、一汽集团等40多家大院校、大所、大企业结成紧密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70%。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只楚成为烟台市村级税收大户,连年荣获芝罘区“工业明星村”“纳税第一村”等称号。1995年被评为“全国1000家最大经济规模乡镇企业第292名”,2004年被省政府评为“百强工业企业”。现代大工业开拓了只楚人的视野,只楚人的经济触角随着产品的销售,遍及全国,远至海外。乡镇企业的崛起,锤炼了自己的干部队伍,昔日的“泥腿子”成长为企业的管理者,中层以上的本土干部获取大专以上学历者已达百余人,加之在全国“借脑”,引进数以百计的人才,只楚的工业储备了发展后劲。只楚工业的另一个特点是集体致富,全村主要的工业企业始终沿袭集体所有制。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云全通讯员邵伟摄影报道)为扎实推进海上世界项目征迁工作,近日,芝罘区海上世界项目征迁指挥部启动了...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