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全市提出“青年村”建设工作以来,莱山团区委积极联系对接,选取了2个村,乡村气息浓厚、地理区位优越、自然风貌优美、乡风文明、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庄,向团市委推荐立项,经过反复讨论论证,把解甲庄街道南水桃林村作为全市重点建设的“青年村”之一。经过前期筹备推进,让一群热血青年继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拳脚,挥洒青春,让南水桃林村焕发出别样风采。
引入专业机构统筹规划产业发展
团市委提出“青年村”建设工作后,我区积极争取,将南水桃林作为全市重点建设的5个“青年村”之一。南水桃林村位于解甲庄街道,村子一面临山,三面环水,风光秀丽。全村共218户,562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102人。耕地1467亩,山峦2361亩,村集体经济主要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农作物为主,2018年村集体收入32万元。解甲庄街道以助力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推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为特色,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整合各类团属资源,有效凝聚青智慧、注入青元素、贡献青力量、展示青作为,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团属阵地新模式。
3月9日,“青年村”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启动以来,得到了团市委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团市委多次带领市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等到村实地调研指导,团市委“三联四促”常态化下沉干部冲在一线、靠前指挥,牵头制定了建设方案。3月12日,团市委专门主持召开了南水桃林“青年村”建设第一次联席会议,制定了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
统筹整体资源,合理规划设计。去年实施“乡村振兴、青年行动”专项活动以来,就将南水桃林作为乡村旅游重点推进项目,多次协调有关高校专家学生开展相关调研工作。“青年村”建设启动后,又引入专业机构根据村庄的自然、人文、农业等资源,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等主要布局,在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乡土特色等原则下,已经初步形成了整体性规划方案。
围绕整体布局“青年村”分步推进
据介绍,我区积极开展助力乡村美化工程,利用希望工程、青益筹等平台,筹集资金20多万元,开展“净、美、亮、绿”工程;开展“汇聚青春力量、共建美丽乡村”青年村植树活动,组织200多名市青企协会员、市青联委员,栽植柳树、槐树1000余课;开展景观绿化提升工作,对原有蜀桧进行异地移栽,改植碧桃花灌木等苗木500余棵;针对部分村内道路破损现象,筹集资金,对800多米道路进行维护和修补;组织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教授,针对村内墙绘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目前正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绘制工作。
开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市青企协会员企业,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整合土地96亩,对土地进行统一采购、技术指导、特殊检测、销售等种植托管服务,种植桃、梨、核桃等农产品,不收取服务费,以超出承诺的保底销售价格以外的销售收入作为报酬。市青联农业界别委员协调烟台市茶叶协会捐赠茶苗14万株,平整土地30多亩,建立茶叶园,市茶叶协会负责对茶苗后期的养护培育和加工销售等进行跟踪服务。建立儿童认知“百草园”,平整土地10亩,专门用来种植100种花草,让儿童回归大自然。邀请鲁东大学农学院专家组建专家团队设立农科大讲堂,指导樱桃、草莓等经济作物种植,并帮助引进“四季”草莓、白草莓、蘑菇等新品种。开展助力乡村旅游行动。协助引入农业专业机构,对农耕文化体验园、桃源基地、温室大棚四季采摘园、乡村茶园等项目进行统一包装整合。积极联系烟台职业学院,选派专业老师举办烹饪技艺(面点)培训班3期,培训村民100余人次。助力旅游宣传推介,先后组织绿叶集团、烟建集团等企业1200多名青年走进南水桃林村,开展团建活动;举办2期“青心烟台最美邂逅”走进青年村单身青年联谊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团建和联谊活动,极大地提升了青年村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国学文化传承计划。积极联系对接丰金集团,成功将丰金国学学校引入南水桃林村,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具有浓厚胶东特色、乡村气息的国学馆。上周,规划初稿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论证,初步计划设4个大教室、2个小教室,2个多功能室,建立村史馆,同步配套餐厅、宿舍等。预计7月中旬完成施工,运营后能同时接收4个班200多人集中研学。
助推乡村振兴树“青年村”典型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下一步,团区委将积极对接好团市委,广泛集结党政资源、深度盘活团内资源、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联合解甲庄街道将南水桃林村打造为全市“发挥青年作用、具有青年元素、助推乡村振兴”的“青年村”典型。
聚焦产业兴旺,着力构建多元产业体系。精准引进产业项目,联合鲁东大学、农科院等专业机构,继续为南水桃林引进优质农作物种植,建立品类多样、产品完备、适宜采摘的综合性农业旅游基地。搭建完备产业链条,指导和扶持南水桃林村初步建立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工、旅游有机结合;着力开展农特产品网销品牌打造工程,帮助打造一批农特产品“网红”品牌,并以产品带动旅游产业。拓展乡村旅游产业,协调专门机构,对已有7处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指导、改造、运营;开展民宿房屋改造工程,采取收购、租用形式进行整体包装和运营管理,打造20家具有特色的家庭农家乐项目。发挥好“三同教育”基地作用,将南水桃林村打造成全市共青团教育培训基地。持续组织开展好家庭亲子徒步登山大会、“青心烟台”联谊会、青年团建等具有乡村特色的主题活动。
聚焦生态宜居,着力建设生态美丽乡村。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募集资金对村内未硬化、破损道路,进行硬化、修复,为村内主要道路和路口全部安装太阳能路灯。选购一批具有观赏或经济作用的苗木,对村内部分道路两侧持续进行绿化提升。按照“主题统一、因地制宜、美观大方”的原则,尽快完成村内墙体整体彩绘工作。
聚焦生活富裕,着力搭建精准帮扶平台。开展“一助一”手牵手活动,对村内相对贫困家庭进行摸底、汇总,建立工作台账,进行“一助一”精准帮扶。开展产业帮扶活动,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聘请到采摘园、农家乐等相关产业工作。开展技能帮扶活动,组织相关职业院校专家,定期到村内开展糕点、烹饪、插花、电焊等培训,切实提高居民致富能力。
聚焦乡风文明,着力厚植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国学传统文化教育,力争月底前启动国学馆改扩建工作,确保8月份开馆。同时,将烟台胶东剪纸文化创意中心、鲁东大学天文台、中国航天513所科普培训内容作为国学教育重要环节。协调市青少年宫和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参与打造多元化农村青少年研学基地和农村青少年宫。开展乡约文化教育,组织人员对南水桃林村历史和人文进行挖掘,形成一套具有当地文化脉络、符合民情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风家训和乡规民约,进一步浓厚乡村文明氛围。YMG记者衣文萍通讯员冉彬吕冬华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滕新书通讯员贺宝璇)5月25日,牟平一保安捡到一张10万元存单后完璧归赵,受到储户称赞。5月25日上午1...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