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大棚的樱桃惹人爱;夏天里,台湾大桑葚挂满枝头;秋天里,桃子、苹果散发着香气;傍近冬天的时候,还有满园的葡萄静待品尝。这里是莱山区院格庄街道的夹河村,一年四季满满地诱惑,令人神往。当年贫瘠的土地,已然成了村民眼里不折不扣的“金山银山”。如今的夹河村,在农村合作社的推动下,全村上下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打造特色农业资源、山水景观、乡村民俗风情为主题的胶东特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基地。3年来,村收入翻了好几番,让村民走上了小康路,而且越走越敞亮,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当当。
夹河村位于莱山区院格庄的西南方向,是一个四面环河的偏远小村庄。全村136户村民,360人。就是这么一个偏远小村庄,现在可是名声在外。在村书记初传校的引路下,穿过村头小河,踩着结实、平整的水泥路,三个连体“樱桃大棚”映入了眼帘。大棚里红彤彤的樱桃叫人垂涎。出了樱桃大棚,顺着初书记的指引,记者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桃树上小桃子已经长到小孩拳头大了,苹果树的叶子也郁郁葱葱,土地里埋下的是村民致富的“金疙瘩”。“大棚里有樱桃,大棚外也有,这边是苹果树和桃树,到了夏天到处飘着果香。”初传校说。
午饭吃过后,70岁的初元海和兄弟初团海一起来到大棚里,他们商量着把樱桃园再锄一遍,把影响樱桃成长的叶子掐掉。中午喝了点小酒,初元海看上去红光满面的,作为合作社的员工,初元海对现在的生活“点赞”不停,“现在又能顾家又能赚钱,每天工作的时间和城里的‘上班族’一样,也是朝九晚五的,感觉特别幸福。”初元海说得很实在,相比3年前的生活,现在的日子是“冒油”的。2016年之前,初元海和几个兄弟家里都种着几亩地,“我家有二亩多地,种着花生和玉米,种的粮食也就是赚个自己吃,也不挣钱,所以赶上农忙就回村种地,不忙的时候就到处打零工。”初元海当时就去烟台市里、烟台开发区、莱山等工地上干过小工,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的,还要自己带干粮,舍不得在外面买着吃。现在不一样了,每天上合作社来上班,干的还是农民的老本行,可享受的却是“上班族”的待遇。“2016年以前,夹河村没有集体增收项目,集体经营性收入几乎是零,整个村的运转全靠上级部门‘输血’维持,村上好多年没有任何变化,年轻人能外出工作的,都出去了,村上剩下的村民年龄集中在55岁以上,考虑到村民的情况,设立合作社是势在必行的。”初传校说。
夹河村地域面积195公顷,其中耕地占3/4,所以就应该让地里长出“金疙瘩”。短短的3年来,夹河村已经今非昔比了。之前土地承包村收入是2000元,去年的村收入已经达到了7万元,“今年预计村收入在30万,可以说短短的3年来,我们把村收入翻了好几番。”村里的合作社红红火火,村民看着心里都美滋滋的,村民知道这些幸福来自村里党支部。党支部牵头建了合作社,发挥了党员带头作用,村民更是拥护,当初70万的项目启动资金,就是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才启动的。“现在村民加入了合作社,有意愿的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入社入股,目前村上的140多亩土地进入合作社,致富项目用地到位,我们还制定了致富项目3年计划。”初传校介绍说。
新的夹河村依仗致富项目,已经褪去了贫穷的外衣,崭新的夹河村正欣欣向荣地走来。“今年,我们将投资500万,建设12亩的樱桃、火龙果、葡萄联合种植大棚,继续丰富采摘农产品,延长采摘周期,真正实现观光、采摘、垂钓、特色餐饮一体化经营,把全村的村民都调动起来,把外出打工的都吸引回来,不断提升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水平,把夹河建设成安居乐业、富饶美丽的美丽乡村。”YMG记者衣文萍通讯员王洪崴隋第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俊玲通讯员贾寅品摄影报道)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给祖国花朵更好地保驾护航,昨日,芝罘区卫计监督执法...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