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照在老福山本地话中,常常习惯用“吃一百担豆子不知燎腥气”,来责备那些屡屡吃亏,还老没脑子,不长记性的人。在这句民间俚语中,燎腥气的“燎”,形声,字从火从尞,尞亦声。“尞”意为“长”、“远”,“火”与“尞”联合起来表示“大火延烧到远方”,本义是大火蔓延;腥,形声,字从肉从星,星亦声。“星”意为“星夜状态”,“从黑夜到白昼的过渡状态,当“肉”与“星”联合起来表示“介于臭味和无味之间的过渡状态的味道”,其本义为介于臭与不臭之间的一种特殊气味。燎腥气,方言,说的是一种带有烟火味儿的那种特殊气味吧,着重从味觉的角度来表示。其实就食品科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指的大豆腥味,其比较普遍存在于豆浆、豆粉、豆腐等一些黄豆食品中。而这一腥味为黄豆所特有的一种特殊气味,这种气味是通过臭味、腥味、苦味、青草味、涩味等混合在一起的杂合味,其由几十甚至上百种物质成分对人的味觉和嗅觉形成刺激,而激发出的一种综合效应。这一味道比较浓,爱吃豆制品的人,大都喜欢这一味道。“吃一百担豆子不知燎腥气”,在烟台本地话中,其意思是:你这人那么没长脑子,不会想问题,真是没治了。在烟台本地,大凡能有资格对别人说出这话的人,不是长辈也起码是个领导,因为在这句俚语中,充满责怪、无奈和失望的情绪。
最早常听到这话,是在老家福山农村,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时。那时候,村里小学农忙季节经常放假,在地里和大人一起参加劳动,生产队长经常亮着高嗓门斥责那些干活不好的人,如,在半人高的玉米地里锄草,队长三番五次强调别锄着玉米根,可有的人,还是一次次把玉米苗给锄断了,害得生产队长火冒三丈,指着那社员,一蹦老高,扯着嗓子喊:你是怎么了?不是不让你那样锄吗?真是“吃一百担豆子不知燎腥气!”家里人谈论别人家事情的时候,也经常用这话。村里有个小伙子,长的不错,可就是家里穷,老找不到对象,那年月,农村去四川贵州等地买媳妇的人比较多,他东挪西借,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一万元,就和其他村里的“光棍”们一起,也从四川买了个媳妇回来。那媳妇确实长得漂亮,来了后,村里人都感觉留不住,劝他留个心眼,可他没在意,结果不到一个月,人家跑了。村里人就总结,太漂亮的不行,找媳妇就应找个踏实回来过日子的,结果过了不久,他又借钱去贵州买回个媳妇,这个媳妇长得也不错,要个头有个头,要模样有模样,村里人都说,这次他该长记性了。可过不多久,这个媳妇也跑了,因为在我们村有一个比她早来的媳妇,俩人是同乡,经常在河边洗衣服碰面,人家两人说着贵州家乡话,外人也听不懂,结果两人商量着一起跑了。于是,村里人给这小伙子下了个结论:只看模样不长记性,真是“吃一百担豆子不知燎腥气”。我上学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和科技了,当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可我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从小学到中学,经常是数学题步骤对了,可结果却是错的,而且即使最简单的数学题,也是如此,家里人就给我下个结论是“马虎”。“马虎”一次还可以,一次次“马虎”,家里人就不干了。记得有一回,父亲指着一道数学题,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问我,这里不会吗?我说会,那里不会吗,我也说会,可结果呢?我说我知道结果,可就是又写错了。父亲马上来火了,我就知道你是“吃一百担豆子不知燎腥气”。后来,生活中发生过很多事情,大都与我这“马虎”的毛病相关,每当我出现“马虎”的毛病,就会想起父亲说过我的“吃一百担豆子不知燎腥气”的话。
可见,这“吃一百担豆子不知燎腥气”的话,大都出现在上对下教育的过程中,话都说到那个份上了,简直无法再用别的语言表示出自己的无奈和气愤的情绪,而俚语比较委婉而形象,好记易懂,也许被教训的对象,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别的话记不住,这“吃一百担豆子不知燎腥气”的话恐怕是忘不了了。这就是烟台本地话的一大优点,在说这话的人那里,感觉表达得特别透彻而准确,好像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无法取代。其实,凡采用这句话教育孩子的家长,很多文化水平并不高,却不由自主地采取了这种委婉的教育方式,这与一些家长动辄骂孩子“笨蛋”“没脑子”之类,不仅文雅了许多,也渗透出家长对子女别样的爱。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多,父母对子女均溺爱有加,溺爱归溺爱,适度的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有“惯子杀子”“棍棒出孝子”的老话吗?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妨借鉴这类轻杀伤力的语言,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的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师对学生教育的语言选择方面,可否也试着去尝试一下“吃一百担豆子不知燎腥气”这一委婉语的教育方式?我看这还真值得商榷。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亮亮洪伟YMG记者慕溯)昨日记者从烟台公交集团获悉,自8月16日起楚玉路部分路段进行施工,施工期间12路、...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