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非遗项目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它们不仅需要保护,更应当在生活土壤中恢复生命力。而对于非遗来说,保持非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借助市场手段激活生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为此,立足于城市公益,感知城市温度的烟台万科为非遗发声,在连续发起“衣善”、“水善”、“书善”等系列活动后,将于11月30日发起“希望季”系列活动之非遗守护仪式,携手烟台日报社及四家知名企业,通过企业品牌影响力及媒体宣传的共同努力,发掘新希望,助力烟台非遗文化。仪式开始前特推出非遗守护系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老手艺人口中讲述的故事,更精彩地传递到群众眼前。
“绒绣”,俗称“绒线绣花”,烟台开埠后,外商、传教士将西方绒绣传入烟台,绣娘们学着在特制的钢丝布上,挑选不同颜色的优质羊毛绒线,运用不同针法绣制,集聚成各种优美的图案画卷,独具一格的烟台绒绣于是应运而生。它绣工精良,源于刺绣,却高于刺绣,且色彩丰富,层次清晰,绒彩绚丽,因此被誉为“针尖上的‘油画’”。
17世纪至19世纪,绒绣在英国盛行。1886年,法国传教士史密斯女士来到了开埠后的烟台。得知英国玛丽王后要过生日,身为皇后密友的史密斯女士便要献上一幅绒绣来表心意。身在中国的她经商界名流李伯轩先生推荐,结识了烟台赫赫有名的民间绣织高人———许世光先生的夫人董泰。许世光、董泰夫妇看到从英国运来的彩色绒线和《女王出巡归来图》的油画底稿后便意识到,国外丰富立体的油画色彩及繁多的毛线样式,使这种陌生的织绣技艺与国内传统的刺绣手法大相径庭。但夫妻俩并未气馁,经过多次尝试,耗时半年多,用绒线将《女王出巡归来图》绣在了网格布上,有的每英寸方寸间竟绣了两千多针。
当这幅绒绣版的《女王出巡归来图》送到英国皇宫,整个皇室为之震惊。整件作品的绣织技艺不同于英国的绒绣手法,但表现效果却与西方的油画相差无几。更难得的是,如此一件大型绒绣作品仅用了半年多就完成,连当时擅长绒绣的玛丽王后都自叹不如,它的创作者董泰因此被誉为烟台绒绣的“开门第一针”。
而后时隔十几年的1894年,董泰之子许振邦先生投资创办了烟台第一个绒绣加工厂,取名“利敏工艺加工厂”。此后,绒绣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演变,直至建国后成立的烟台绒绣厂,让绒绣制品更加专业化,徐振邦的儿子徐若愚成为绒绣专业化的指导者与继承者。他不仅代表烟台,引领指导绣出人民大会堂悬挂的作品———“东海日出”,还有多幅作品在国家重要地区和经贸会上被采用。
在徐若愚老人过世后,其徒弟周志娟女士以极高的悟性和多年的绣织经验成为烟台绒绣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由于业务能力出众,1977年,周志娟受命带领43名绣工着手绣制《祖国大地》绒绣作品。历时58天,所用色线数百种,最终完成了这幅重约350公斤的作品,如今该作品仍悬挂于北京毛主席纪念堂。
如今,周志娟与同事们在创作中仍不断吸收借鉴绣织、美术等领域的最新理论,让烟台绒绣的工艺针法由最初1种演变成60多种,并加入2000余种线色,为烟台绒绣带来更多可能。
新闻链接:作为深耕烟台十年的品牌企业,烟台万科在热心投身公益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一颗与烟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初心,顺应政府规划战略,在“东进、西拓、南扩”的城市发展方向下,深入芝罘区南部新城,向东挺进高新区,向西继续深耕福山,并看好福山区商业发展前景,为烟台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与力量。目前已全面实现了烟台万科业主从零变成了现在的2万余组家庭,市场占有率达到17%,遥遥领先,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百亿,蝉联烟台房企榜首。
新闻推荐
近日,烟台扬帆助学公益发展中心组织40名小学生走进烟台港应急救援中心。烟台港应急救援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消防...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