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烟台 今日龙口 今日莱阳 今日莱州 今日蓬莱 今日招远 今日栖霞 今日海阳 今日长岛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今日烟台 > 正文

伴我一生的良师益友

来源:烟台日报 2020-08-13 09:28   https://www.yybnet.net/

□柳新华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人的一生能遇到、接触很多人,但可以称得上良师益友的人,并不多见。所以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提到良师益友,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或是年长于自己的某个老师、某个长辈,或是可以推心置腹的同窗、战友和同事。然而,我今天所说的良师益友,并非某个人,而是一群人甚或几代人精心打造的知识的航船。她,曾启迪我于鸿蒙,让我汲取人生的知识,认识世界,坚定理想。她,曾以范文示我,让我掌握了诸多文章的写作方法,并付诸实践,让原本语蹇笔涩的我,竟能够伏案一生维持生计;她,曾指引我胸襟旷达,忘怀一切,无论结局是喜是悲,勇敢地面对,天地之间还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这位良师益友就是伴我走过大半生的——《烟台日报》!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高中读书时,那时还是“文革”时期,课堂上除了课本外,可读的课外读物几乎为零,我的语文老师封永祥先生,常常会从报纸上选取优秀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给我们这些求知若渴的学生听,甚或做一些讲解,指导我们的作文写作,从此,《烟台日报》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高中毕业后,我回到农村老家务农,那时大学已经停止招生,为了自学,曾自费订阅了几种报刊,其中自然少不了我最为熟悉的《烟台日报》。

在农村繁重的劳动之余,我在阅读《烟台日报》中汲取知识的滋养和前进的动力。我一边劳动、一边读报、一边练习写作。我高中毕业后的第一年,1973年暑假期间,封永祥老师专程骑自行车从学校到我家里,两个人在炕头上写写划划了一整天,写成一篇《耧铃声声》的文章,第二天我们又一同骑着自行车,从老家跑了30多公里,来到位于烟台市北大街的《烟台日报》编辑部,一位年轻编辑热情接待了我们,看了稿子后,婉转地表示,稿子似乎不是散文也不是新闻稿,不适合报纸刊用。他怕我失望,反复对我说,你生活在农村,可以根据农村的现实情况多写点新闻稿。又不厌其烦地讲解新闻稿的写作方法与应该注意的问题,我听后大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回家后我又试着写了几篇,不敢贸然送到《烟台日报》,便寄到了县广播站,不想有一天正在农村推小车劳动,广播站竟然播出了我的广播稿,生产队社员都感到十分惊讶。我的第一篇发表的稿子,虽然不是在《烟台日报》刊登的,但如果没有日报编辑的指导,恐怕不会那么顺利地发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在劳动之余找到写稿子的乐趣,不断写作投稿,不仅在县广播站、省广播电台有声音,《烟台日报》《大众日报》等报纸也常见名字。时至今日,我的老师和《烟台日报》编辑老师在写作方面的启蒙教育始终不敢忘怀。

我在农村劳动了三年,渐渐地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名,幸运的是被公社(镇)的一位领导干部所发现,先是推荐到联中担任民办语文教师,很短时间又调到公社报道组工作。公社报道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公社的对外宣传报道和公社召开大型会议的筹备、领导人的讲话稿起草等事项。由于在基层工作,《烟台日报》当时的工作重点也是放在基层,这样就为大量在基层的通讯报道员提供了刊登作品的机会。我白天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晚上常常通宵达旦写稿子,然后将稿子用稿纸复写誊清或刻蜡版油印寄出。那时年轻,不知疲倦地采访、写稿,稿子经过编辑修改后,越来越多地发表在报刊上,篇幅也从火柴盒到豆腐块、再到洋洋千言的大稿。我将编辑修改发表的稿子与我的原稿集中存放在一起,不断比较琢磨,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有一天《烟台日报》竟然在一版刊发了我组织采写的三篇新闻稿,使我受到莫大的鼓舞。

“文革”结束后,我参加了恢复高考的招生考试,被烟台师专中文系录取。因为珍惜宝贵的读书时间,两年的读书期间,我中断了写作,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读书学习。毕业分配到烟台市直党政机关工作后,阅读报刊的条件十分优越,几乎每个科室都订阅许多报刊杂志,当然少不了《烟台日报》。我每天不仅读报、而且大量剪报,本科室的不够就将兄弟科室的过期报刊一并索取剪辑。积累多了,难免一时技痒,重操旧业,利用业余时间写稿,最喜欢投稿的报纸还是《烟台日报》。在党政机关工作期间,由于怕影响工作,也怕引起他人的非议,多数稿子是使用笔名或化名发表的,也记不清有多少篇了,本来保存完整的发表稿件剪报本,由于工作调动频繁,竟然遗失难寻,令我至今心痛不已。但有一篇稿子却让我记忆犹新。1987年1月9日《烟台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我与大众日报记者张作生撰写的《烟台市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的稿子,这是烟台工业发展跃上一个大台阶的历史性标志,本文收录于2005年9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孙为刚主编的《一起分享——烟台日报60年作品精选》中,这是当年唯一入选的稿子。为此,我应孙为刚主任之约,还专门写了一篇背景材料,算是为我的写作生涯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后来因工作需要,我离开党政机关到高校工作。可能是步入老年了,在工作之余兴趣突然转到了散文写作上,而且这个兴趣一直延续到退休以后。初衷是娱己兼娱人,但却有与《烟台日报》不舍的感情。每次稿子寄到《烟台日报》副刊部,几任主任和编辑老师都厚爱有加,认真修改、刊发。2009年,孙德斌主任约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写篇纪念稿子,我写了《字典的故事》这篇短文,发表在当年8月14日《烟台日报》上,并获得《我和祖国60年》征文一等奖。我将在《烟台日报》和其他报刊上陆续发表的文章,在退休前后结集出版了散文集《燕台随笔》《燕台散记》,受到朋友的关注和好评。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宅居家中,不仅写了《故乡的春天》等散文和怀念故人的文章被适时刊发,还写了十几首诗,这是最近我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最大收获吧。

我从心里感激《烟台日报》的领导和编辑老师为我提供的平台,特别感谢副刊部孙为刚、孙德斌、曲宏等几任主任和李凤等诸位编辑老师的鼎力支持、精心编校,他们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是我永远铭记在心的编辑与作者之间真挚的友情。

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媒介传播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也在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如今的《烟台日报》,已经发展为传媒集团,现拥有四报两刊四网一社11个媒体、16家控股公司、2家参股公司。《烟台日报》自身作为党报,是集团的旗舰,仍在致力于树立主流政经大报的品牌形象。今年《烟台日报》迎来75周年华诞,衷心祝愿我的良师益友——《烟台日报》,这张办在老百姓心坎上的报纸,永葆青春,与时俱进,继往开来,越办越好,与广大的读者和忠实通讯员相伴到永远!

(作者为鲁东大学原副校长、烟台散文学会会长)

新闻推荐

开发区为90岁抗战老兵送新轮椅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刘晓阳通讯员常大力孙海宾摄影报道)8月10日,烟台开发区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吕世宁等一行3人,...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伴我一生的良师益友)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