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成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伟大的祖国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色,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祖国的建设日新月异,全国各条战线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1982年我在烟台缝纫机厂工作,刚从计划经济走向改革开放的烟台市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都非常强烈,市场上吃的、喝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等物质生活方面的产品都好卖,真是购销两旺。
文化市场也是如此,电影院、剧务场爆满,报刊杂志销量剧增。我每月除工资以外,还有三十多元的奖金,所以手头宽头,花起钱来满不在乎。那个年代电视还没有进入百姓的家中,收音机播送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的时候,我们正在上班的路上,所以要知道国家大政方针及新闻,只有从《烟台日报》上获取。于是,我就成了我们村庄的第一批《烟台日报》订户。这是1984年,订报非常方便。找到投递员老李,交上一年份的订报费,保证每天8点半左右将报纸送至我家,我对老李的服务也非常满意。
那时,我非常关心海峡两岸的关系,因为1948年,我的亲三叔朱景山跟着他所在的上海绸布店去了台湾。他是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的人,到了台湾以后,就一直没有断过和家人的书信来往。新中国成立后,台湾与大陆中断了通信来往,我父亲只好通过老同事安向圃(此人移居香港)中转信件,三叔也每年按季度捎钱给我们,资助家人生活,四十年从未间断过。兄弟情,骨肉亲,两地之间,总是让人牵肠挂肚,所以我每天看《烟台日报》时,总是下意识地关注有关海峡两岸的新闻。从1986年春天开始,两岸关系趋于和缓,台湾的老兵想回大陆探亲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党和国家又出台了很多宽松政策,很得民心,台湾当局也在1987年宣布开放回大陆探亲。我在《烟台日报》上看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心想我三叔回家的日子不远了。哪知道,台湾想回大陆的人太多了,还要到香港转飞机,台湾的航空运力严重不足,我三叔排了一年的号,才排上飞机票。1988年的7月,我三叔终于踏上了回家之路,这一年我从《烟台日报》又看到了一个重要消息:烟台市公安局通告要求,台胞来烟台探亲,需带有效证件到公安局申报临时户口。我三叔回来的第二天,我就与他讲到此事,他说:“老侄儿,我已经四十年没回来了,国家的政策法律也不懂,但是咱们一定要守法,我将这三本护照给你,你去帮我办吧。一定要拿好,不要丢失了。”我拿着三本护照来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办理了临时户口,芝罘分局又给我开据了一张临时粮食供应单,供给粮食150斤,可任意购买平价大米、白面。这使我特别高兴,我回家后与我三叔说:“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你们,特别供应大米、白面给你们吃。”我三叔也高兴地说:“现在的党和政府很好,对我们台胞关怀备至。”以上的国家政策、对台的信息,都是来自于《烟台日报》。
(作者系烟台塑料四厂退休工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曲彩云摄影报道)家住芝罘区珠玑社区、今年73岁的王雪琴和72岁的张淑芹是一对姊妹花,虽然都已经是七十...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